斑王鹟(英文名:Solomons Monarch,学名:Symposiachrus barbatus),是雀形目王鹟科黑王鹟属的小型鸟类。所罗门群岛特有的小型黑白色王鹟,除马莱塔岛外全岛可见。其喉部及前胸黑色,体下余部纯白,上体黑色,具显著白色翼斑,面颊与喉侧白纹相连。栖于原始阔叶林及竹林,海拔250–1000米为主。曾长期与马莱塔王鹟合称“黑白王鹟”。
外形特征:体长14–16厘米,体重19.0–26.5克。成鸟头、面及颏至上胸呈蓝黑色;上体、翅与尾亦为蓝黑色;翅中覆羽及大覆羽除最外侧者外白色,形成醒目白斑;外侧四枚尾羽末端白色;下体自面颊以下纯白;虹膜深褐;喙淡蓝灰色,端部深;跗蹠蓝灰色。雌雄同色。幼鸟头侧及上体灰褐,大覆羽端部锈褐,尾黑褐,外侧尾羽下侧具宽阔白端;下体大部深锈色,喉部稍灰,腹部略白;喙暗灰至近黑,基部淡蓝。
鸣叫特征:常见鸣声包括连续高而单调的哨音“feeee feeee feeee…”或略下降的“feweee feweee feweee…”,以及一系列粗糙、带金属质感的啭啭声。整体比栗腹王鹟粗哑、低沉,音节也不那么清晰。
生活习性:留鸟,栖息于原始常绿阔叶林及高大次生林,偶见于次生灌丛或村落附近。活动范围从海平面至约1200米,以250–1000米最为常见。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偶与混种觅食群同现。在林下1–2米至林冠的浓密枝叶间急速扑翅、翻滚,驱赶并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亦空中追击昆虫。停栖时体态挺直,长时间静止不动。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稀少。已知8月发现巢中卵,6至7月采集到生殖腺膨大的个体。巢为结实的杯状,以植物纤维为主,掺入绿色苔藓,置于距地面不超过1米的直立幼树分叉处。窝卵数2枚。
区别辨识:与马莱塔王鹟相比,斑王鹟黑色胸斑位置较高,不与腕部黑斑相连,白色“髭纹”与侧颈斑不被黑色包围;外侧四枚尾羽末端全白(马莱塔王鹟仅外侧两枚具白端);体型略小。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与非繁殖区域相同,分布于所罗门群岛:布卡、布干维尔、肖特兰、乔伊索、伊莎贝尔、佛罗里达及瓜达尔卡纳尔诸岛。
其他:曾被归入马莱塔王鹟,后因形态及遗传差异被独立为种;本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王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王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