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扇尾鹟(英文名:Malaysian Pied Fantail,学名:Rhipidura javanica),是雀形目扇尾鹟科扇尾鹟属的鸟类。又被称为马来西亚斑扇尾鹟。大胆且适应性强的鸣禽,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森林地带,包括低地林地、竹丛、灌木丛、红树林、沼泽森林、次生林和人类改造区,如公园、花园和相思树种植园。斑扇尾鹟的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湿润的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体长17.5至19.5厘米,体重11.7至19克。头顶至背部呈灰黑色至黑色,翅膀和尾羽基色暗棕色,边缘和尖端带有淡锈色;尾羽除中央一对外,其余尾羽宽幅白色尖端。下巴深黑色,喉咙白色,胸部有一条暗灰色至黑色的胸带,上胸部两侧亦为暗色,下体大部分呈带有褐色调的白色,大腿羽毛边缘呈浅褐色;翼下覆羽白色,腋羽暗棕色边缘浅褐色;虹膜深棕色;喙和腿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比成鸟更暗淡,臀部和上尾覆羽呈红色,胸带不如成鸟明显。长尾亚种(longicauda)较指名亚种颜色更深,上体无锈色,下巴黑色稍大,腹部更白,尾巴更长。
鸣叫特征:鸣声为高音的吱吱声'chee-chee-wee-weet'或'chew-weet chew-weet chew-weet chew',最后一音下降。还发出各种吱吱声和尖叫的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树木密集的环境,包括低地森林、竹林、灌木丛、红树林、沼泽森林、次生林和人类改造区。主要生活在低地,海拔从海平面到455米,局部可达825米;在马来半岛高达1500米,在沙巴州可达1530米。通常靠近水源。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1月到8月,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在马来半岛为1月底至6月,在泰国为2月至8月,在婆罗洲全年均可繁殖;一季可产2-4窝。巢是一个小型紧实的杯状结构,由细纤维和干草制成,外部覆盖蜘蛛网,常有悬挂的“尾巴”,内部衬以更细的纤维,外部高度约50毫米,直径55-65毫米,蛋室宽45-51毫米,深30毫米;放置在离地面0.5至8米的高度,利用蜘蛛网固定在小树的垂直叉或水平枝上,或在灌木、藤蔓或竹子上;后续窝巢可能重复使用。每窝产两枚蛋(偶尔三枚),蛋壳颜色从淡奶油白到浅黄色,带有棕色、黄棕色或薰衣草灰色的斑点和点,通常集中在较大的一端形成环状,平均尺寸17.7-17.9毫米×12.8-13.3毫米;孵化期持续12-15天,雏鸟出巢期为14-15天。已知最长寿命为九年四个月(马来半岛);三分之二的死亡发生在第一年,之后死亡率缓慢降低,4.5%能存活超过九年。有被灌丛杜鹃寄生的记录。
区别辨识:与其他暗色扇尾鹟的区别在于其全身白色的腹部和无斑纹的背部。长尾亚种(longicauda)与指名亚种相比,颜色更深,腹部更白,尾巴更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相对广泛的范围内普遍常见。出现在多个保护区。目前未知有任何严重威胁,尽管在印尼法律下受到保护,但无疑在鸣鸟贸易中涉及到了这一物种。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南亚的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在远东地区,可见于亚洲东南部、大巽他群岛和龙目岛(小巽他群岛西部)。
其他:在斯里兰卡南部的雅拉国家公园有单一的目击记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扇尾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扇尾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