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嘴圆尾鹱

Tahiti Petrel Pseudobulweria rostrata

钩嘴圆尾鹱(英文名:Tahiti Petrel,学名:Pseudobulweria rostrata),是鹱形目鹱科钩嘴圆尾鹱属的鸟类。主要以深褐色外观和白色的腹部为显著特征。活跃于温暖的热带太平洋水域,分布广泛,从斐济到美国萨摩亚,再到东太平洋的岛屿群。该物种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繁殖,包括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美属萨摩亚、社会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和甘比尔群岛。

外形特征:钩嘴圆尾鹱具有楔形尾巴,长而狭窄的翅膀和粗壮的喙,其身体呈深褐色,腹部为白色,翅膀下方有细微的白色线条,头部相对较小。成年个体体重介于315至506克之间,翼展平均约104.5厘米,全长38-42厘米。幼鸟的羽毛特征与成鸟相似,雌鸟的各项测量通常略小于雄鸟。

鸣叫特征:钩嘴圆尾鹱在繁殖地会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哨声,以悠长的呼噜声结束,无论是在飞行还是在地面都可听到这一声音。此外,当接近殖民地时,尤其是在雾中或黑暗中,它们会发出似乎带有回声定位性质的叫声。

生活习性:钩嘴圆尾鹱栖息于广阔的海洋,偏好表面温度高于25°C的水域,这可能与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的东太平洋水域丰度有关。它们在繁殖季节选择火山岛上的山丘和斜坡筑巢,通常在树木和灌木丛覆盖的环境中,海拔高度在200至2000米之间。它们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较少看见。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分散全年,但在塔希提岛的繁殖高峰期为3月至7月,大多数雏鸟在7月至9月间离巢。它们形成松散的群体,通常在洞穴或岩石缝隙中筑巢,巢位可达500米以上高度。每窝仅产一枚蛋,尺寸约为70毫米×45毫米,重约72克。

区别辨识:钩嘴圆尾鹱贝氏圆尾鹱在海上识别时较为相似,但钩嘴圆尾鹱的喙更为粗大,下翼的图案不同,喉咙处无白色斑点,尾基部有淡色区域。与大西洋圆尾鹱的区别在于后者有棕色的肛区和下尾羽,下翼纯色,且在磨损的羽毛中显得更灰白。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新喀里多尼亚的Grande Terre,斐济的Gau,美属萨摩亚,社会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和甘比尔群岛。非繁殖区域延伸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以及东太平洋的墨西哥和中美洲沿岸。

其他:钩嘴圆尾鹱曾被人类捕猎,尤其在社会群岛,用于制作鱼饵。近年来,由于掠食者的威胁,包括引入的鼠类(Rattus spp.)、家猫(Felis catus)和野猪(Sus scrofa),以及自然天敌如沼泽鹞,其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钩嘴圆尾鹱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