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斐济啸鹟(英文名:White-throated Fiji Whistler,学名:Pachycephala vitiensis),是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的鸟类。斐济特有种,曾与黄喉斐济啸鹟合称“斐济啸鹟”。雄鸟具金色腹部、白喉、黑兜帽与胸带,雌鸟羽色黯淡。分布于斐济中南部岛屿的成熟森林及次生林,鸣声短促而旋律优美。目前未单独评估IUCN等级,但局部常见。
外形特征:体长17–18厘米,体重28.5–38克(kandavensis亚种25克)。雄鸟头部至后颈黑色,具极窄黄色后颈圈;上体深橄榄色带黑斑,翼黑色具橄榄缘,尾黑色羽端淡;颏、喉及颊纹白色,胸带狭窄黑色,下体亮黄色,尾下覆羽赭黄色。雌鸟头及上体灰至橄榄褐色,翅羽及尾羽均暗橄榄褐;颏与喉肉桂粉色,下体肉桂色。幼鸟通体红褐色。虹膜暗红,嘴黑色,脚褐黑色。
鸣叫特征:鸣声为短促而响亮的3–10音旋律短语,约1秒,音量渐强并以尖锐上滑或下滑爆破音结束,如“wee-cho-wi-chi-WEET!”或“ti-tutwi-tuzwi”,个体及亚种间变异大;叫声包括连续的“pli, pli, pli”。
生活习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成熟原生林,也见于次生林。活动以树冠及林下灌丛为主,偶至地面觅食;雄鸟可降至较低层次,雌鸟及幼鸟多在冠层。觅食方式以搜寻为主(约60%),辅以飞扑(31%)与啄取(<10%)。食物主要为昆虫及蜘蛛,偶食果实,极少取食种子。常加入混合种觅食群。留鸟,主要栖息于成熟原生林,也见于次生林。活动以树冠及林下灌丛为主,偶至地面觅食;雄鸟可降至较低层次,雌鸟及幼鸟多在冠层。觅食方式以搜寻为主(约60%),辅以飞扑(31%)与啄取(<10%)。食物主要为昆虫及蜘蛛,偶食果实,极少取食种子。常加入混合种觅食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至少为10–11月;具体繁殖细节缺乏,推测与金啸鹟相似。
区别辨识:与黄喉斐济啸鹟形态相近,可通过雄鸟具白色喉部及黑色胸带与后者黄色喉部区分;二者鸣声差异显著。亚种间差异:kandavensis体型较小,胸带窄而暗淡;lauana体型大,雄鸟背部黑色斑纹更多;vitiensis为指名亚种。
保护现状:IUCN: 未单独评估,原“斐济啸鹟”复合体共同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局部常见,生存依赖保存完好的森林斑块。
地理分布:繁殖区:斐济中南部——瓦努阿库拉、贝卡、奥诺、坎达武岛(kandavensis);南部劳群岛奥吉亚莱武、富拉加、武阿加瓦(lauana);中部高岛(vitiensis)。非繁殖区:无迁徙记录,全年留居上述岛屿。
其他:分类历史复杂,曾与黄喉斐济啸鹟合称“斐济啸鹟”,后因鸣声差异及遗传分化再次分拆;未来可能进一步细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斐济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斐济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