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刺莺

Yellowhead Mohoua ochrocephala

黄头刺莺(英文名:Yellowhead,学名:Mohoua ochrocephala),是雀形目黄头刺莺科黄头刺莺属的鸟类。小型森林栖息的鸣禽,为新西兰南岛特有种。以鲜明的黄色头部和黄至白色的下体而著称,通常栖息在高大的本土森林树冠层。黄头刺莺偏好在成熟森林中活动,常以小群家族形式移动,发出响亮的断音和颤音叫声。雄鸟具有类似金丝雀的悦耳歌声,雌鸟则会发出独特的嗡嗡声。黄头刺莺是长尾杜鹃寄生巢的首选宿主,后者会将其远大于黄头刺莺的雏鸟喂养长大。

外形特征:黄头刺莺体长14至15厘米,体重28至32克。头部和颈部明亮黄色,头顶和颈后部带有不同程度的橄榄色斑点;背部橄榄棕色,渐变为橄榄色的上尾覆羽;翅膀深棕色,外缘橄榄色,翼覆羽黄褐色;尾巴暗黄橄榄色;下巴、喉咙和胸部鲜黄色,下腹淡灰白色,胸侧、胁部和大腿常常带有浅棕色;尾下覆羽略带黄色;虹膜非常深棕色;喙和腿黑色。一些雌鸟的头部斑点更多,但许多个体性别难以辨别。幼鸟的上体比成鸟更橄榄色,下体颜色较浅。

鸣叫特征:黄头刺莺的鸣唱包含6至8个快速重复的音乐般、频繁变化的颤音音符,通常会在歌曲结尾添加一串急促的断音。报警时发出尖锐的责骂声;雌鸟在蛋孵化前后几天会发出“lukaart, lukaart”的叫声。

生活习性:黄头刺莺主要栖息于新西兰的南部山毛榉森林,偏好大片开阔下层植被的林区,分布于山间谷地至约900米海拔处。它们进行季节性局部迁移,通常在冬季形成小群;沿相同海拔移动,也会从山区山谷下降。以昆虫为主的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食用小果实和花蜜。觅食主要在中间至顶层,亚树冠和树冠层,极少在地面觅食,更多在树冠层内部进行。形成3至40个个体的觅食群,也常加入混种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10月至2月,大部分产卵发生在11月至12月;双窝。以一夫一妻制繁殖,通常有一名帮手。繁殖期间领地性明显。巢由雌鸟建造,杯状结构,由根须、树枝、草和其他植物材料构成,内衬精细植被和羽毛,置于死树或活树树干或树桩的空洞中,距离地面1.7至31米(通常约14至15米)。巢中产2至4枚粉白至红奶油色的蛋,带淡暗红褐色斑点和斑块,偶尔灰色带有浅棕色标记,尺寸23至24×17.5至19毫米。孵化期约21天,由雌鸟(有时两个雌鸟共享角色)负责,雄鸟喂食。雏鸟由父母双方及可能存在的帮手喂养,离巢期约22天;所有成鸟还会继续喂养离巢的幼鸟数日,幼鸟在小家庭群中停留一段时间;雌鸟有时在第一窝离巢前就开始筑新巢和产卵。巢被长尾杜鹃寄生。孵化成功率28.6%至69.2%,38.1%至80%的雏鸟能成功离巢;引入的貂和黑鼠对巢、雏鸟和孵卵雌鸟造成大量捕食。

区别辨识:黄头刺莺很容易与色彩相似的黄鹀区分开来,因为黄鹀偏好开阔的农田和灌木丛而非成熟的森林。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西兰南岛,包括斯图尔特岛(现已绝迹)及其周边岛屿。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头刺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头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