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顶鹃鵙(英文名:Bismarck Cicadabird,学名:Edolisoma remotum),是雀形目鹃鵙科Edolisoma的鸟类。体型较小的鹃鵙,仅分布于俾斯麦群岛。雄鸟以蓝灰色与黑色为主,雌鸟体背红褐、腹面浅锈色并具细黑横斑,头顶呈蓝灰色。该种过去被归入广布的长嘴鹃鵙复合体,后因形态差异独立成种。
外形特征:体长约25厘米,体重55–62克。雄鸟成体上体深蓝灰色,具不明显黑色面罩;翼黑色,次级飞羽外缘淡色,可形成银灰翼斑;尾黑色,中央尾羽及尾端中灰色。雌鸟头顶蓝灰色;上体红褐色;眉纹淡色,眼先至耳羽具暗色纵纹;翼羽黑,外缘红褐;尾橄榄褐,尾角红褐;喉至上胸淡黄至锈色,胸以下常具细黑横斑。幼鸟似雌鸟,但头顶褐色,上体羽缘乳黄,下体具黑斑。亚成雄鸟羽色混杂灰斑。亚种间差异主要在雌鸟体色:rooki 雌鸟背橄榄褐,腹淡锈色且仅尾下覆羽具横纹;heinrothi 体型较大,雌鸟腹面橙黄至橙色,横纹更为显著且多变。
鸣叫特征:鸣声在亚种间略有差异。典型歌声为响亮而回荡的连续10–70个下倾、几乎双音节的“kweee-kweee…”声,尾段常渐慢;比所罗门阔嘴鹟的同类型歌声更快。另有更快、更高且逐渐加速的“kweer, kweer, kweer-kweer…”声,及粗厉上扬的“schree-er?”或“tchu-wit?”声,偶尔重复且比所罗门阔嘴鹟的类似叫声慢;还会发出粗厉的颤音。
生活习性:留鸟,无迁徙记录。栖息于低地至中山的森林、林缘及次生林,具体生态资料缺乏。觅食方式推测与同类的长嘴鹃鵙相似,在林冠及中层单独或成对觅食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生物学信息缺乏。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相比,雄鸟蓝灰色体羽及黑色翼尾组合明显。雌鸟以红褐色体背、蓝灰色头顶及细黑横纹腹面区别于长嘴鹃鵙雌鸟;heinrothi 亚种雌鸟横纹更密,体型更大;rooki 亚种雌鸟腹横纹仅限于尾下覆羽。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俾斯麦群岛全境,包括埃米劳岛(Emirau,又称 Storm/Squally 岛)、穆绍岛(Mussau,圣马蒂亚斯群岛)、拉坦盖岛(Latangai,即新爱尔兰岛)、拉翁盖岛(Lavongai,即新汉诺威岛)、费尼群岛、新不列颠岛及温博伊岛(Umboi)。未记录非繁殖区分布。
其他:系统分类复杂,曾被视为长嘴鹃鵙的33个亚种之一;现被划分为4个单型亚种:matthiae(穆绍群岛)、remotum(新爱尔兰及新汉诺威)、rooki(温博伊岛)、heinrothi(新不列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顶鹃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顶鹃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