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鹃鵙(英文名:Sahul Cicadabird,学名:Edolisoma tenuirostre),是雀形目鹃鵙科Edolisoma的鸟类。澳大利亚东部、北部及新几内亚的林栖鸟,因雄鸟发出似蝉的连续“嗡嗡”声而得名。雌雄羽色差异极显著:雄鸟暗石板灰,雌鸟褐色具细密下体横斑。该种分布广,留鸟为主,但澳洲东南种群冬季北迁至新几内亚,栖于多种森林、灌丛及稀树草原的树冠层。
外形特征:体长24–27厘米,体重50.5–76克,嘴细长。雄鸟指名亚种通体暗石板灰,眼先、颊及耳羽黑色,飞羽黑色而次级飞羽外缘淡灰,尾羽黑色带绿辉,端部灰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具黑色过眼纹及白眉,翼覆羽棕色具淡棕缘,下体乳白至浅棕,密布黑色细横斑。幼鸟似雌鸟,但三级飞羽端白,上体羽缘栗色,喉具横斑。亚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体型、雄鸟头部黑色范围及雌鸟上体色和下体横斑密度。
鸣叫特征:澳洲及新几内亚南部个体发出断续的机械式“kree-audio”颤音,每次8–35声,模仿蝉鸣;亦发出清脆的“cree-cree”哨音及快速滚动的“chuit”联络声。不同亚种的鸣声存在差异,并非所有亚种均发出蝉式颤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至温带多种森林、次生林、灌丛、稀树草原、红树林及沼泽林,海拔可达1460米。澳洲东南部种群具迁徙性,8–10月南迁繁殖,3月起北返,部分个体冬季越过托雷斯海峡进入新几内亚南部。通常单独或成对在树冠高处觅食,偶至低层。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9月至翌年3–4月。巢筑于水平枝杈上,距地10–25米,由雌雄共同用细枝、草、树皮、木麻黄针叶、苔藓及蛛丝编织成浅碗状,外覆苔藓伪装。每窝产卵1枚,仅雌鸟孵卵22天,雏鸟由双亲喂养,27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雄鸟与同属近似种区别:嘴更细长,次级飞羽外缘色浅,小覆羽石板灰而非黑色。雌鸟与杂色鸣鹃鵙易混,但后者翼具白色翼斑,羽色更偏赤褐,下体横斑较粗。亚种间按体型、雄鸟脸部黑色范围及雌鸟横斑密度区分。
保护现状:IUCN: NE(尚未单独评估)。原复合种曾列为无危。该种在澳洲局部稀少,西澳仅见于金伯利地区;新几内亚普遍稀少,南部跨飞地区及一些岛屿较常见。因偏好成熟林或老龄次生林,对部分森林类型的采伐敏感。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几内亚及周边岛屿(包括西巴布亚群岛、阿鲁群岛、路易西亚德群岛、伍德拉克岛等),澳大利亚北部(金伯利至阿纳姆地)、东北部(约克角半岛)及东部(昆士兰至维多利亚)。非繁殖区:澳洲东南种群冬季迁至新几内亚南部,偶见于凯伊群岛。
其他:该复合种正被逐步拆分,已分出多个独立种,未来随着羽色、鸣声及基因研究深入,分类仍可能调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长嘴鹃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长嘴鹃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