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钟鹊

Hooded Butcherbird Cracticus cassicus

黑头钟鹊(英文名:Hooded Butcherbird,学名:Cracticus cassicus),是雀形目燕鵙科钟鹊属的鸟类。以独特的黑色头罩延伸至胸部为显著特征,常见于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的低地和山麓森林边缘。黑头钟鹊以其美妙的歌唱和广泛的分布而闻名。

外形特征:黑头钟鹊身长32至35厘米,体重130至155克。其头部、喉咙和上胸为黑色,背部黑色,翼缘和尾端亦为黑色,其余羽毛为白色。拥有长而银色的喙,尖端呈黑色。雄鸟和雌鸟在外表上相似,但雄鸟体型较大。幼鸟的头部、胸部、背部和翼覆羽的黑色羽毛顶端为棕色,喙为灰色。

鸣叫特征:它被认为是家族中最佳歌手之一,其鸣唱复杂多变,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包括喇叭般的音符和吟唱,含有清脆的音调和流畅的乐句,伴有嘶哑的嘎嘎声、咕噜声和音乐般的音符,这些多样化的乐句组合成持续6秒的歌曲,歌唱会持续数分钟,包含多种不同歌曲的重复。

生活习性:黑头钟鹊栖息于低地森林和密集的次生林,常靠近人类居住区,海拔高度可达约650米。它们主要在雨林的开阔地带、森林边缘和花园中活动。通常成对或小群体出现,以大型昆虫、幼虫、蜘蛛和水果为食,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包括其他鸟类。它们大多在树冠中觅食,尤其在开放空间附近的树木中。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了解不多,但单个巢穴的记录显示繁殖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偏好旱季后期。有报告指出多个配对可能在彼此邻近的位置和平地筑巢;一份报告提到了多个成鸟喂养一只雏鸟的情况。巢穴是由树枝和细枝构成的大型碗状结构,建于树的强侧枝末端,距离地面9至25米高。每窝产2至3枚蛋,蛋壳呈淡橄榄色,带有棕色、蓝色或绿色的轻微斑点,蛋的较大一端有较深的棕色斑点,尺寸约为33x25毫米。

区别辨识:黑头钟鹊黑背钟鹊的区别在于前者体型更大,且具有黑色而非白色的喉咙和胸部。此外,它的鸣唱独特,能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如锈色林鵙鹟、小鵙鵙、蓝点辉卷尾盔吮蜜鸟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黑头钟鹊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和周边岛屿,包括基里鲁、穆舒和巴西亚卡基群岛。在大陆新几内亚和西部岛屿以及赫丘利斯亚种在德恩特卡斯特奥克斯群岛和特罗布里安群岛均有发现。

其他:黑头钟鹊的学名来源于古希腊语kraktikos,意为"吵闹的"或"喧嚣的",而具体种加词cassicus源于法语中的"Cassican",最初用于描述金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头钟鹊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头钟鹊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