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锯鹱(英文名:Fulmar Prion,学名:Pachyptila crassirostris),是鹱形目鹱科锯鹱属的鸟类。以暗色'M'字型横跨背部至翼尖的特征著称,尤其在飞行时显眼。具有模糊的面部标记和上尾较宽的暗端。主要在查塔姆群岛、新西兰南极岛屿以及赫德岛繁殖。厚嘴锯鹱相对定居,通常全年仅在其繁殖群落周围活动。
外形特征:体长24至28厘米,体重99至185克。背部呈淡蓝灰色,额部、头顶和上耳覆羽略深,眼睛前方最暗,形成对比鲜明的黑色亚端带,由较窄的灰白色边缘框住。上翼主要与背羽相似,但展开双翼时有明显的黑色横向'M'图案。上尾淡蓝灰色,末端宽黑,包括侧尾羽,通常带有灰白色尖端。脸部有白色眉纹,额部两侧到脸颊和下面的脸部为白色,与从眼睛前到大部分耳覆羽的板岩灰至暗灰面罩形成对比。其余部分为白色,包括下翼和下尾,除中央尾部的宽暗区和外侧初级飞羽的小暗尖,灰色和白色之间界限模糊,大腿主要为灰色。虹膜为黑色;喙在鼻脊处为黑色,尖端和喙其余部分为灰色至天蓝色;腿为淡蓝色至灰色,蹼有粉红色调。两性相似,但雌鸟平均略小。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头部和体羽及飞羽保持未换羽状态。
鸣叫特征:叫声与仙锯鹱相似,既在地面也在飞行中发出,据报道在Bounty岛(新西兰附近)存在性别二态性声音,雄鸟的叫声为四音节的'what-not-to-do',强调第一个或第二个音节,而假定的雌鸟则以三音节的'coore-corr-corr'回应。大多数叫声在夜间发出,至少在赫德岛上如此,但在Bounty岛白天也会大量鸣叫。
生活习性: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出现在远洋和近岸水域。在海岸悬崖和巨石斜坡上繁殖,往往没有植被。厚嘴锯鹱大体定居,成鸟几乎全年都在巢中休息,经常在周围的水域看到。然而,由于与仙锯鹱在识别上的困难,可能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远离繁殖地的大海中。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非有未经证实的记录。主要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尤其是南极磷虾(Hyperiella antarctica,Themisto antarctica);也吃鱼、鱿鱼和软体动物。在查塔姆群岛,主要摄取鹅藤壶(Lepas),而在赫德岛,除冬季外,磷虾软体动物在所有季节都是饮食的主导成分。通过表面捕食和浅水潜水获取猎物,主要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进行。在海上通常是群居的。
生长繁殖:繁殖情况相比同类物种知之甚少。始于十月,九月返回繁殖群落,十一月初完成产卵。筑巢在岩石裂缝和裂隙中,稀疏地铺着泥丸和小羽毛。单个白色的蛋,平均大小为46.1毫米×32.9毫米;孵化期未知;雏鸟有灰色绒毛,下面为白色;二月中旬到二月底离巢。关于繁殖的其他信息不多。
区别辨识:与仙锯鹱极其相似,但有较短而更粗壮的喙,背部可能更蓝,尾部黑带甚至更宽,特别是在侧面,眉纹往往不那么明显,使脸部看起来模式化程度较低,飞行更为曲折。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被认为是Pachyptila物种中最稀缺的一种。总数量估计在1980年代约为5万至10万对繁殖对,或许至少有20万只鸟。保护重点包括从繁殖岛屿消除引入的哺乳动物,主要是猫、鼠和猪,以及对邻近岛屿的定期监测,以发现趋势和任何减少的原因。气候变化,特别是其对海水温度和食物供应的潜在影响,有可能影响该物种。
地理分布:在南大洋的赫德岛(印度洋南部)和新西兰外围岛屿繁殖。
其他:有两个亚种,其中flemingi亚种数量较少,分布在多个繁殖群落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厚嘴锯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