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锯鹱

Fairy Prion Pachyptila turtur

仙锯鹱(英文名:Fairy Prion,学名:Pachyptila turtur),是鹱形目鹱科锯鹱属的鸟类。其标准的蓝灰色上体,带有显著的深色'M'标记,下体白色,性别相似。这种小型海鸟常见于南半球低纬度的亚南极和亚热带海域。

外形特征:成年仙锯鹱体长23至28厘米,体重90至175克,翼展56至60厘米。上体呈淡蓝灰色,额头、头顶和耳羽稍暗,眼前方颜色最深。背部有黑色次端带,边缘有较窄的灰白色边框;上翼类似背部羽毛,但展开时可见明显的黑色横跨'M'标记;上尾浅灰或蓝灰色,两侧更淡,尾尖宽黑;眼上方有白色眉纹,脸颊和下脸有白色斑块,与灰黑色面罩形成对比;下体白色,包括下翼和下尾,除中央尾部有宽阔暗区和外侧主飞羽的小暗尖。虹膜黑色,喙基部黑色,尖端灰蓝色,其余部分灰蓝色;腿浅蓝至灰色,蹼带粉红色调。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平均略小,尤其在喙长上。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在生命的第一年内未换羽。

鸣叫特征:在海上通常保持沉默,但在繁殖地极为嘈杂,发出急促或节奏感强的喉音咕咕声,无论在地面还是飞行中。雄鸟的‘Harsh Call’为‘poop-pop-per’(地面时更频繁),而雌鸟为‘err-err’(主要在飞行中使用),两者常在最后一音节上升至高潮。还有其他叫声,包括快速重复的‘per-per-per-per’和受惊时的尖锐‘pihihihi’。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洋环境中,主要出现在离岸水域,风暴天气时可能近岸。繁殖于沿海岛屿,偏好陡峭斜坡区域,一般占据悬崖、岩石崩落区和草地,植被有限,某些地区位于树冠下方。冬季大部分鸟离开繁殖地,北移至亚热带水域,澳大利亚和南非海域最为常见,偶尔可达珊瑚海和克马德克群岛。不显示三大繁殖区域间的交流,即南大西洋、印度洋南部和塔斯曼海/新西兰。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9月,返回繁殖地,时间比范围南端晚约1个月。高度群居,夜间活动,筑巢于自挖的洞穴(深度20至80厘米)或岩石裂缝中,有时混群其他物种。单产一枚白色卵,尺寸40.5至48.5毫米×29至34.5毫米。孵化期约47天,孵化期间轮流孵卵,每次持续1至7天。雏鸟出生时被淡褐色绒毛覆盖,前2至4天被亲鸟保暖,之后每晚喂食,每餐约32.6克。43至56天后离巢,体重100至137克。性成熟估计在3至4岁,首次返回繁殖地在2至3岁。

区别辨识:与较大的鸽锯鹱相比,整体色彩更淡,喙较小较短,头部图案差异不大,冠和面罩几乎与上体其他部位颜色一致,尾部次端带非常宽,有时有窄白尖,胸部带状标记部分且不显眼。与厚嘴锯鹱极其相似,喙短而圆钝,但不那么粗壮,上体可能更少蓝,尾部黑带较窄,尤其是两侧,眼上方条纹更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半球的亚南极和亚热带海域,繁殖于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印度洋南部的圣保罗岛和凯尔盖朗群岛,以及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巴斯海峡群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包括斯内尔斯岛和查塔姆群岛),向南至麦夸里岛、坎贝尔岛和安蒂波德斯群岛。

其他:仙锯鹱是新西兰地区最常见的海滩搁浅鸟类,大量死亡个体在2月(幼鸟初次扩散)和7月至11月(亚成鸟因西风风暴位移)被发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仙锯鹱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