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红翅鵙(英文名:Southern Tchagra,学名:Tchagra tchagra),是雀形目丛鵙科红翅鵙属的鸟类。具棕色冠羽和黑色眼纹,上下两部分别为淡棕色和淡灰色,翼折处呈栗色,尾部黑而尖端白色。雌雄相似,幼鸟色泽较暗,眼周有淡黄色条纹。与褐冠红翅鵙相比,体型较小,冠羽颜色为棕色而非黑色。
外形特征:体长20至22厘米,体重38至54克。头部冠羽深褐色,宽阔的白色眉线,黑色眼纹和眼后条纹(下眼睑羽毛白色);背部暗棕色,臀部略带灰色;中央尾羽深灰棕色,具许多规则的窄条纹,其余尾羽黑色带白色尖端,最外侧尾羽内侧白色扩大至11毫米,外侧有长白楔;飞羽、初级覆羽和大上翼覆羽暗橄榄棕色,外缘边缘鲜亮栗色,中等和小覆羽深栗色;耳覆羽和脸颊浅灰棕色;下巴和喉部灰白,下体灰色,侧面和胸腹偏橄榄色;翅膀下覆羽和腋羽暗灰棕色;虹膜非常深棕色;喙黑色;腿蓝灰色或板岩色。与非常相似的褐冠红翅鵙相比,体型较大,喙更长更粗壮。性别外观相同。幼鸟似成鸟,但上体较暗,更偏橄榄色,下体泛黄,眉线和尾羽尖端黄褐色,尾部更尖,下颌基部苍白。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前先振翅,发出颤音,随后是快速下降的、逐渐减速的系列音乐般的“chew”音符。此外,还发出尖锐的斥责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草地与山地、河岸、峡谷和沿海森林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包括密集的海岸灌木丛、沿海沙丘森林边缘、Lantana丛生地、乡村耕作区附近的灌木堆、干Euphorbia林和Acacia cyclops灌丛;在干燥地带,栖息于荆棘灌木丛和浓密的Acacia河岸灌木丛;局部出现在森林与草地间的蕨类和灌木丛中,海拔1100-1275米。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甲虫、玉米蟋蟀和幼虫,也吃浆果和小型软体动物。在地面奔跑和跳跃,像Turdus鸫那样翻找碎片寻食;也会在低矮浓密的植被中搜寻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9月至12月在夸祖鲁纳塔尔省,8月至次年3月(主要为9月至11月)在西开普省和东开普省;有时一年繁殖两次。通过振翅和鸣唱展示领地,一般在低矮的灌木上空进行,有时在栖木上鸣唱;急速上升,展翅,臀部羽毛散开,到达最高点时头高举,冠羽竖起,然后展开尾巴滑翔而下,发出响亮的哨声,落地时发出尖锐的“chok-chok-chok”。巢由双方共同建造,为一个宽浅薄壁杯状,由植物纤维、根须和细枝构成,内衬精细根须,有时还有毛发;巢置于树枝分叉处,有时位于其他鸟类巢穴顶部,很少高于一米,藏于Carissa、Rhus、Olea或Sideroxylon灌木丛中,或孤立的灌木或小而密集的纠缠树中;领域约4公顷。每窝产卵2至3枚,通常为2枚;孵化期15.5至16天;雏鸟由双亲喂养,巢期13至15天。巢偶尔被斑翅凤头鹃寄生。
区别辨识:与褐冠红翅鵙区别在于体型较小,喙较长,下体颜色较淡,冠羽为棕色而非黑色。幼鸟与褐冠红翅鵙幼鸟区分在于体型更大,喙相对更短,下体颜色更深。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非洲南部,包括夸祖鲁纳塔尔省沿岸至内陆600米高度,北至莱邦博山脉的Ingwavuma,斯威士兰;沿着德拉肯斯堡悬崖延伸,穿过并进入姆普马兰加省的低地;在西开普省至赫曼努斯和罗伯逊以西,北至博福特韦斯特;在小卡鲁普遍;在南开普省和东开普省普遍,但在特兰斯凯和庞多兰稀少;在伊纳卡岛,莫桑比克极南端也有报道。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南非红翅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