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额盔鵙

Chestnut-fronted Helmetshrike Prionops scopifrons

栗额盔鵙(英文名:Chestnut-fronted Helmetshrike,学名:Prionops scopifrons),是雀形目钩嘴鵙科盔鵙属的鸟类。最显著的特征是栗色的额前冠羽、蓝灰色的眼环和橙色的眼睛。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东南部,包括肯尼亚、莫桑比克、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

外形特征:体长约16至18厘米,重约20至40克,是最小的钩嘴鵙科成员。头部黑色带灰,额头有淡栗色的细小冠羽,脸颊和耳羽黑灰色,上体灰褐色,翅膀和尾部黑色,翼上有明显的白色中央条纹。下体灰色至白色,喉咙暗灰色。虹膜黄色,眼周有蓝灰色的裸皮环,喙红色尖端橙黄,腿红色。幼鸟体色更淡,头部棕色,羽毛尖端白,眼周无蓝环,眼睛棕色,喙和腿黑色。

鸣叫特征:鸣声多样,包括鼻音、沙哑音的叫声,类似愤怒的颤音,还有嗡嗡声、咯咯声、咕噜声、哼鸣声、咔哒声、滑音、叮当声、颤音、呼呼声和缠绵的叫声,通常交替着吹哨音。尖锐的“shuk”声可能表示警报。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森林和茂密的林地,偏好小叶树。以昆虫为主食,如蚁狮、甲虫、毛虫、蚱蜢和蛾子,也吃蜘蛛、小型脊椎动物和果实。狩猎时利用听觉定位猎物,常倒挂在树枝上捕食,像山雀一样。飞行时捕捉猎物,有时会冲入树叶丛中驱赶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2月至次年7月,北部分布区高峰在1月至4月,南部分布区在10月至12月。合作繁殖,整个群体参与筑巢、孵卵和喂养。巢为浅杯状,由草和薄树皮条构成,用纤维、苔藓、地衣和蜘蛛网固定。巢置于大树林中层到顶层的枝叉间,高度4.5至23米。一窝产3枚卵,由群体成员轮流孵化,孵化期间个体偶尔会被其他成员喂食。幼鸟由群体成员共同喂养。

区别辨识:雷氏盔鵙相比,主要通过栗色的额前冠羽和蓝灰色而非红色的眼环容易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非洲东部和东南部,具体包括肯尼亚、莫桑比克、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额盔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额盔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