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钩嘴林鵙(英文名:Malabar Woodshrike,学名:Tephrodornis sylvicola),是雀形目钩嘴鵙科林鵙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的林鵙属鸟类,通体呈暗灰色,翼与尾更深,具明显的黑色面罩与淡黄虹膜,下体纯白,分布于印度西高止山脉的常绿林、林缘及林隙,属该区的特有留鸟。
外形特征:体长16.5–18.5厘米。成鸟上体灰暗灰褐,翼覆羽形成较暗的翼斑,尾羽深灰并常带褐调;头侧具宽阔黑色面罩,无浅色眉纹;下体除喉胸略沾灰褐外几乎纯白。雄鸟头顶至上背呈深蓝灰色,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端缘略浅,眼下有白色细纹;喙全黑,虹膜黄色。雌鸟上体暗石板褐,黑色面罩较淡,腰羽具白缘,有时次级飞羽外缘具细暗横斑;喙暗褐,下喙基部色浅。幼鸟似雌鸟,但飞羽及尾羽缘淡色更明显,下喙基部更浅。
鸣叫特征:鸣唱常以短促沙哑音起头,接2–3个“ker-wíck”或“wícky-wícky”响铃般双音组,每句2–3秒,每秒2–3组,可重复;长句先快后慢且音高下降。叫声包括低沉鼻音“gwup”及粗糙刺耳的“rasps”,与近缘种叫声类似但更低沉。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林边缘及林隙,偏好较湿润的中上层,活动范围自低地至海拔1800米,但多见于较低处。留鸟,局部有季节性短距离或垂直移动。以大型昆虫及幼虫为主食,偶见成对或5–10只小群活动,非繁殖季常加入混合觅食群,与山椒鸟、卷尾等共栖;多在树冠或下层枝叶间缓慢移动觅食,极少下地,通过啄叶、短距离突袭及探树皮缝隙等方式捕虫,亦会掠取水面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1–4月(喀拉拉邦),若首巢失败可再筑。巢为苔藓、纤维、树皮片及地衣以蛛丝缠结而成的浅碟,置于离地8–13米的水平枝或主干基处。12巢记录均建于柚木和榄仁树,筑巢需8–12天。每巢产卵2枚,乳白至淡黄底具褐、灰、淡紫斑,孵化期15–16天,雏鸟期约17天。喀拉拉研究显示孵化成功率26.6%,整体巢成功率13.3%,每对平均育雏0.33只,有四巢在产卵前即遭破坏。
区别辨识:与同属的钩嘴林鵙(原视作同种)相比,具更大的黑色面罩、更深的灰黑色上体及尾羽,体型亦更大,鸣唱为双音组而非单音,音调略低。与分布重叠的林鵙相比,偏好更湿润的森林生境且缺少浅色眉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总体数量被认为稳定且在当地尚称常见,但于古吉拉特邦可能已局部灭绝,即便在保护区内亦极罕见。该种已知出现于佩里亚尔虎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单元。
地理分布:繁殖区:印度西部西高止山脉,自果阿向南,并见于东南古吉拉特(苏拉特丹格斯地区)。非繁殖区:无迁徙,局部有短距离移动。
其他:过去被视为钩嘴林鵙的亚种,因体型、羽色、鸣声差异而被提升为独立种,目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西钩嘴林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西钩嘴林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