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嘴锯鹱

Broad-billed Prion Pachyptila vittata

阔嘴锯鹱(英文名:Broad-billed Prion,学名:Pachyptila vittata),是鹱形目鹱科锯鹱属的鸟类。其体羽呈现灰色上部和白色下部,具有明显的暗色M型背翼纹路。分布范围广泛,从东南大西洋至新西兰海域,主要栖息于南极辐合带附近。在南大西洋,它们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的戈夫岛繁殖;而在南太平洋,则在新西兰南岛附近的岛屿和查塔姆群岛筑巢。此物种还有诸如蓝嘴鸽鹱、长嘴锯鹱、普通锯鹱、冰鸟和鲸鸟等多个别名。

外形特征:阔嘴锯鹱体长25至30厘米,翼展57至66厘米,平均体重介于160至235克之间。其外观具有典型的锯鹱特征:蓝色灰上部、白色下部,以及背部和翅膀上的暗色M型纹路。头部有灰色冠羽,黑色眼线,尾端黑尖。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厚重的铁灰色喙,远观时呈黑色。喙部的结构使其能有效捕食微小的生物。

鸣叫特征:主要在地面发出声音,主要的叫声是所谓的‘哈士奇叫声’(popper-poop-pop),雌鸟的声音更加含糊,这种叫声甚至在飞行中也会发出。此外,还会发出刺耳的咕咕声和多种变调的‘rerky-rickik-kikkik’声。在受困时,会发出急促的‘per-per-per-per’声和尖锐的‘pihihihi...’声,后者仅在地面发出。海上时可能保持沉默。

生活习性:阔嘴锯鹱主要以甲壳类(尤其是桡足类)、乌贼和少量鱼类为食,夏季偏好甲壳类,冬季则偏爱小型乌贼。它们通常通过水面掠食(hydroplaning)、表面过滤、表面捕获和俯冲等方式觅食。它们在海上群居,但不会跟随船只。

生长繁殖:繁殖期始于7月或8月,此时它们返回繁殖地,主要在沿海斜坡、熔岩地带或悬崖上的洞穴式巢穴中产下一枚蛋。卵白,大小约为50.0毫米×36.8毫米。双亲轮流孵卵约50天,之后再花50天共同养育幼鸟。主要天敌是贼鸥,但在某些岛屿上,猫和鼠已大幅减少其数量。繁殖季节结束后,种群逐渐分散,尽管一些成鸟仍留在繁殖岛屿附近,冬季可能会造访其巢穴。

区别辨识:与其他锯鹱相比,阔嘴锯鹱拥有最为发达的喙部结构,这使得它能够捕食极其微小的生物。头部图案更为明显,尾部的暗色带较窄。喙部特征尤其明显,与Salvin's锯鹱相比,阔嘴锯鹱体型更大,喙部更宽。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南冰洋的戈夫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新西兰南岛附近岛屿和查塔姆群岛。非繁殖季节则分布至非洲南部、印度洋热带区域和南澳水域。

其他:在戈夫岛上,曾发现一种喙部较窄的种群,与阔嘴锯鹱存在明显差异。此外,阔嘴锯鹱与相似体型的黑脚燕鸥存在巢穴竞争,有时会占领后者巢穴并杀害其幼鸟,这成为导致后者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阔嘴锯鹱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