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岛圆尾鹱(英文名:Chatham Petrel,学名:Pterodroma axillaris),是鹱形目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中等体型。仅在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繁殖,曾局限于218公顷的Rangatira或东南岛上。其独特外观包括深灰色上部与白色下部,以及翼下的标志性黑色斜杠。
外形特征:查岛圆尾鹱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灰白黑相间的海鸟,拥有鲜明的对比色翼下图案。头部前额白色,夹杂着斑点状的石板灰色至近乎黑色的羽毛基部,白色延伸至眼后超眉区,冠部和眼上区域至耳羽覆盖处为石板灰到深灰色。上体颜色相似,略显蓝灰,尾部颜色稍深,尤其是上尾部,最深的部分呈M型跨越展开的上翼。翼下广泛白色,边缘深色,翼下中央区域有一中等宽度的黑色斜杠,从翼尖延伸至腋下,此处最宽,暗色个体的翼基大部分看起来暗色。尾下部灰色,外侧尾羽较浅。面部前方和耳羽下方至下部白色的头侧和体下均为白色,头侧和上胸部石板灰色,与背部和后耳羽连接。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和脚基部淡粉色,脚其余部分黑色。两性相似,幼鸟与成鸟外观相近。上体颜色与其它小型或中等大小的gadfly petrel相似,最易与黑翅圆尾鹱混淆,后者翼下也有明显的暗色条纹,但查岛圆尾鹱翼下独特的斜向条纹,达到腋下,最宽处位于暗色个体的翼基。
鸣叫特征:主要发出三种叫声:飞行中的“tee, tee, tee”声,比黑翅圆尾鹱的叫声更慢更柔和,有时会被“coooo”或“wikoooo”声回应;偶尔会发出“wek-wek-wek”的声音。人类模仿的‘战吼’可以激发繁殖期海鸟的反应,从而便于更精确的计数。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和斜坡,偏好低矮的森林环境,如丝带木(Plagianthus sp.)林地,Muehlenbeckia australis藤蔓,Pteridium esculentum蕨类植物或茂密的草丛。繁殖季节主要在查塔姆群岛的Rangatira岛活动,非繁殖季节迁徙至南美海岸附近的深水海域。迁徙路线与和类似。
生长繁殖:返回繁殖岛屿的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底,随后经历长达35天的产卵前离巢期,卵在12月底至2月初产下,孵化期为2月中期至3月底,幼鸟于5月初至6月中旬离巢。以单个白色卵孵化,平均尺寸为52mm x 38.4mm。孵化期间一般由雄鸟先开始,之后每10-15天交换一次,总体孵化期42-58天。幼鸟的羽毛为尘灰色至烟灰色,离巢期77-94天,离巢前约10天成鸟会离开幼鸟。
区别辨识:与黑翅圆尾鹱相比,查岛圆尾鹱翼下的黑色斜杠是独特的识别特征,与之区别明显。此外,鳞斑圆尾鹱虽有类似的翼下条纹,但体型较大,腹部颜色较深,没有翼下斜杠。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集中在查塔姆群岛的Rangatira岛(新西兰),非繁殖区迁徙至南太平洋的Nazca海脊西侧,靠近秘鲁和智利的海域。
其他:自2000年以来,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得益于成功的异地保护措施,包括向Pitt岛和主查塔姆岛转移了数百只幼鸟,以建立新的繁殖群体。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查岛圆尾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