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尾地刺莺

Chestnut-rumped Heathwren Hylacola pyrrhopygia

栗尾地刺莺(英文名:Chestnut-rumped Heathwren,学名:Hylacola pyrrhopygia),是雀形目细嘴莺科Hylacola的鸟类。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和东南部的温带与亚热带森林及灌木丛地带。此鸟拥有橄榄褐色背部,醒目的红棕色臀部和尾羽覆羽,腹部呈灰黄色调,胸部条纹丰富。其学名Hylacola源自希腊语'hylē'(意为'林地')和拉丁语'-cola'(意为'居民'),而种加词pyrrhopygia源于希腊语pyrrhos(意为'火焰色,红色')和pyge(意为'臀部')。

外形特征:雄鸟成鸟上身较深的暖棕色,头部和颈部侧面偏灰色,眉纹窄而偏白,红棕色臀部显眼,尾巴通常呈竖立状态,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末端具黑色次端斑,尾尖灰白色。翼基部有不明显的小白色斑点,翅膀中部和大覆羽尖端白色,形成狭窄的白色翼带。下体主要为白色,两胁和大腿淡灰褐色,胸部密集的暗灰褐色细纹,两胁纹路较为分散,胸下部和尾下覆羽红棕色。虹膜红棕色至奶油色,喙上半部黑褐色或灰黑色,边缘浅色,下颌粉褐,有时尖端较暗,嘴角浅灰至浅粉色。腿粉色或粉棕色。雌鸟眉纹和下体淡黄褐色,腹中线和肛周白色,下方条纹更细腻。幼鸟面部图案不明显,翼带淡黄褐色,下体无条纹,腹面和肛周呈淡黄至奶油色,杂有灰色斑点,嘴角黄色,虹膜暗灰色。不同亚种在羽毛色泽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在繁殖季节,从突出的灌木丛或树丛中的位置发出富有旋律的甜美连续鸣唱,常夹杂模仿声,个体间差异大,有时显得像是腹语表演。已知单个个体能模仿十种以上物种的声音,包括歌曲、叫声和警报音,悉尼附近的个体曾报道模仿过37种声音,如绿啸冠鸫扇尾杜鹃、黄尾黑凤头鹦鹉棕啸鹟红眉火尾雀。也有合唱现象。在地面跳跃时发出‘低语歌’。接触叫声为‘zeet’,警告叫声‘zweet zweet’用于提醒幼鸟。

生活习性:栖息于茂密的灌木丛和低矮的植被下层,尤其是干燥硬叶林和林地中的灌木丛,偏好砂岩或花岗岩山脊和斜坡,有大量倒木的地区。常见于班克斯亚、格里维尔亚、哈克亚、木麻黄和草树组成的灌木丛,盐沼灌木丛和沿海浓密灌木丛中。以昆虫为主食,包括双翅目、鳞翅目、蝉、蜚蠊卵囊、蚁、半翅目和蜘蛛,偶尔食用禾本科、莎草科和蓼科种子。单独、成对或小家庭群觅食,有时加入混合种群,与细嘴莺科其他物种、辉蓝细尾鹩莺杂色细尾鹩莺共同活动。通常警惕,但在某些情况下表现亲近。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6月至12月,可能产双窝。筑巢为简单的一夫一妻制。巢呈紧凑圆顶状,侧入口位于地面水平,由干草、树皮、树叶、根须和小枝构成,内部铺垫羽毛、毛发、细草和植物纤维;建于地面或靠近地面,隐藏于浓密植被下或树皮下、倒木下,通常能清楚看到接近路线。每窝产卵2-3枚,卵呈粉红象牙色,大端有巧克力棕色斑点;仅雌鸟孵化,约14-16天;雏鸟由双亲喂养,对雏鸟的尖叫叫声反应迅速,可能尝试引诱入侵者远离巢穴;雏鸟期约18天;离巢雏鸟跟随父母长达6-8周。巢可能被扇尾杜鹃霍氏金鹃寄生。

区别辨识:怯地刺莺相比,栗尾地刺莺有白色翼斑,翼部黑色较少,腿部颜色较浅。主要通过翼斑、翼部黑色程度和腿部颜色辨别两者。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羽毛色彩上。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从昆士兰东南部的花岗岩地带延伸到新南威尔士东部、维多利亚和南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内陆至格兰皮安山脉和本迪戈地区,新南威尔士州内陆远至沃伦邦格尔山脉和特莫拉。南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山脉和洛夫提山脉,以及弗勒里厄半岛有零散种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尾地刺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尾地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