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黑脸吮蜜鸟(英文名:Tanimbar Friarbird,学名:Philemon plumigeni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的鸟类。具有长而沉重的微弯喙,尖端锐利且鼻孔明显。脸部皮肤裸露,眼下方有一片裸皮。分布于印尼的Kai和塔宁巴尔群岛,栖息于低地的森林、林地、红树林和种植园。体型比褐耳鹂大,通过裸露的脸部皮肤、平坦的头顶、更尖的喙和突出的鼻孔加以区分。
外形特征:体长31-37厘米,上体呈单一灰褐色,新羽时略带橄榄色,旧羽转淡棕色。翼羽边缘橄榄色,颈后和颈侧有银色短羽。头部两侧有大片黑色裸露区,耳羽后方有小块暗棕色斑点。下巴至胸部为深棕色,喉部羽毛尖端灰色,胸部有淡黄色条纹或洗色。其余下体中部棕色,翅膀下方浅赤褐色,边缘和尖端较暗。虹膜鲜红色或红色;喙黑色,基部略带蓝黑色;腿灰黑色或黑棕色。雄鸟可能比雌鸟稍大,幼鸟描述未详。
鸣叫特征:非常善于鸣叫。在Kai岛,主要叫声是一对鸟的响亮对鸣,首鸟发出上扬的“seeow”,紧接着第二只鸟发出持续约1秒的气泡状号角声,或一系列音调起伏的音乐性音符。一对鸟曾连续对鸣约25秒。单个“seeow”和类似啄鹃(Dicrurus)的叫声也有报道。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海拔的森林、林地、红树林和种植园。分布于Kai和塔宁巴尔群岛(印尼摩鹿加群岛南部)。
区别辨识:与黑脸吮蜜鸟相比,东黑脸吮蜜鸟更大,有明显的裸露面部皮肤、平坦的头顶、更尖锐的喙尖和显著的鼻孔。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知。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地区,具体为印尼的Kai和塔宁巴尔群岛(南部摩鹿加群岛)。
其他:1858年,由英国鸟类学家George Robert Gray首次描述为Tropidorhynchus plumigenis。种小名来自拉丁语pluma(意为羽毛)和genis(意为脸颊)。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东黑脸吮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