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亭鸟

Western Bowerbird Chlamydera guttata

西大亭鸟(英文名:Western Bowerbird,学名:Chlamydera guttata),是雀形目园丁鸟科大亭鸟属的鸟类。以暗褐色为主色调,斑点明显,体羽带温暖棕色调的园丁鸟,头部和颈部有红棕色至淡黄色斑纹,背部黑色边缘明显,拥有一顶小型粉红色的颈背冠羽。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和西澳大利亚州的皮尔巴拉地区,偶尔在人类居住区的花园和城市公园中出现。

外形特征:体长约28厘米,雄鸟体重128-142克,雌鸟体重122-148克。雄鸟指名亚种具有红棕色头颈,羽毛边缘黑色,露出基部,大部分冠羽带有银白色光泽和羽毛尖端;大而可竖起的丝状颈背冠羽颜色从浅到亮粉红色不等;上体包括翅膀和尾巴,颜色从深棕色到黑色不等,翼和尾部较浅,有明显的陶土色圆形羽毛斑点;翅膀和尾羽的细边缘呈淡黄色;下巴、喉咙、耳羽和上胸部分黑色或深棕色,有明显的陶土色斑点;其余下体呈脏黄色,胸部较暗,腹部中央偏黄;侧胸和两肋从中心颜色渐变为更加丰富的陶土色;尾下覆羽呈淡陶土色,宽幅橄榄棕色条纹;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橄榄棕色。雌鸟羽毛与雄鸟相似,但缺乏冠羽(或随年龄增长获得较小的冠羽),尾巴平均略长。幼鸟未详细描述;未成熟雄鸟缺乏冠羽,背部斑点更奶油色,尾巴平均比成年雄鸟稍长;亚成年雄鸟拥有比成年雄鸟小的冠羽,尾巴平均比成年雄鸟稍长。卡特里亚种(Carteri)比指名亚种体型更小,尤其是在翅膀上,拥有较短的颈背冠羽,羽毛色彩更丰富,更红棕色。

鸣叫特征:对其声音了解不多。雄鸟的筑巢招引歌曲由重复的响亮而刺耳的嘟噜声组成,可能还包括模仿;模仿也被用于其他场合,例如当潜在的捕食者出现时。据说其曲目与斑大亭鸟相似,但记录描述很少。

生活习性:栖息于河岸林地、岩石山脉和峡谷中的灌木丛,以及有水源的“断裂地带”。访问人类居住区周围的花园。居民性,但会根据果实可用性和降雨量进行局部游荡。主要以果实为食,尤其是岩榕树(Ficus platypoda)的果实,花朵、花蕾、花蜜、种子;也吃动物,主要是昆虫。在树木和灌木中觅食,有时在地上。通常是单独活动,成对或以不超过六只的小群体活动;偶尔形成约15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延长,7月至次年3月,产卵期7月至12月,在北西角(卡特里亚种)繁殖期为8月至9月,幼鸟和离巢雏鸟期为9月至10月;展示季节几乎全年,高峰为8月至12月。雄鸟多配偶制,好色,建立并装饰大道型园地;雌鸟独自筑巢和照顾巢穴。非领地性,除了雄鸟保卫园地位置;传统园地位置相距约2公里,根据可用的合适灌木建造。在前一个园地的地点重建新园地,几个废弃园地经常在活跃园地1米范围内,或在附近重新定位;园地大型,有宽阔的大道,底部由树枝构成,其余部分由草茎构成,与斑大亭鸟类似;西澳大利亚州(哈默斯利山脉和巴勒山脉之间)四个园地的平均尺寸为外部长度36厘米,宽度16厘米,大道高度23厘米,平台延伸超出园地墙端48厘米,似乎对大道方向没有特别偏好;园地装饰(可达1600件或更多)包括骨片、蜗牛壳、鹅卵石、绿色果实和其他物品(包括人造物品);已记录园地“涂漆”,园地破坏和装饰品盗窃可能也发生。求偶知之甚少,但姿态包括颈部展示,类似于斑大亭鸟黄头辉亭鸟。巢是一个浅碗状基础,由枯枝和干藤蔓须构成,浅蛋窝衬垫由更细的树枝、藤蔓须、刺柏(Casuarina)针叶、金合欢(Acacia)叶状小枝和/或干燥的草茎构成,通常位于低树或灌木中,距离地面2-6米;两个巢与最近的活跃园地平均距离354米。一窝蛋1-2枚,多数为2枚;关于孵化和雏鸟期没有信息。

区别辨识:斑大亭鸟非常相似,但总体颜色更深,下体中心区域更亮更黄,头顶有更强的银色光泽。雌鸟与雄鸟羽毛相似,但缺乏或拥有较小的颈背冠羽,尾巴平均较长。卡特里亚种与指名亚种相比,体型更小,颈背冠羽更短,羽毛颜色更丰富,更红棕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澳大利亚,被列为"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特别是在皮尔巴拉地区和澳大利亚中部。在北西角(卡特里亚种)的种群最近估计稳定在大约2000只繁殖个体,占地约500平方公里。

其他:有时因干旱条件而受到不利影响;一个围绕粘土洼地的种群离开了它,以及一个未完成的巢,因为水蒸发了。许多个体因习惯食用花园里的水果和蔬菜而被杀死。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西大亭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