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辉亭鸟(英文名:Regent Bowerbird,学名:Sericulus chrysocephalus),是雀形目园丁鸟科辉亭鸟属的鸟类。体长约25厘米,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型。雄鸟鸟以黑色为主,头顶、颈背和翼部闪耀着金色光辉,拥有黄色喙和眼环,黑色脚。雌鸟呈褐色,带有白色或浅棕色斑纹,灰喙,黑色脚和冠。该鸟种以英国的摄政王命名。
外形特征:雄性黄头辉亭鸟的前额、头顶、颈背和上背部呈现出亮丽的深黄色,有时前额处会呈现较暗的火焰红。头部和全身其余部分以及整个下体为纯黑色,包括眼上的狭窄弧线。两根最外侧的初级飞羽和所有上翼覆羽为哑光黑,其余初级飞羽大部为金黄色,尖端和前缘有宽窄不一的黑色。次级飞羽(无黑色前缘)尖端逐渐变小至内侧羽毛,内侧次级飞羽和大部分三级飞羽全为黄色。雌鸟平均比雄鸟重,体型更大,但喙长相似;羽毛颜色差异显著,头部为暗淡的脏白色到灰色,细条纹、斑点和污渍明显,与暗烟黑色的冠形成对比。上体颜色各异,橄榄棕色,背部有斑点的米色,下体为脏白色到奶油色,宽幅的暗烟黑色羽毛沿喉部中央延伸,下体有宽幅的黑褐色条纹。幼鸟刚离巢时,翅膀羽毛发育良好,头顶、颈背和背部保留绒毛,随后被类似雌雄亚成体的柔软松散羽毛所取代。
鸣叫特征:远离求偶场时,黄头辉亭鸟是家族中最少鸣叫的成员;在求偶时会发出典型的刺耳磨擦声和连续的亚鸣声,模仿其他鸟类。
生活习性: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的亚热带雨林、相关的硬叶林和更开阔的生境,包括农田和城市花园,海拔从海平面至900米,随地域不同而变化。传统求偶场分散于适宜的山脊生境中,倾向于在雨林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地方,周围有藤蔓灌木丛提供隐蔽和保护。冬季可能局部向低海拔迁移;雌鸟外观的个体比成年雄鸟早3-4周进行迁移。以果实为主食,辅以花(芽、花瓣、花蜜)、种子、叶片和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幼鸟的食物包括水果和昆虫,如蝉、毛虫、蚱蜢和甲虫,蝉占饮食的显著部分。主要在树冠上层觅食,通过扫食和捕猎获取节肢动物。常与其他园丁鸟和食果鸟类共同觅食,积极驱赶其他物种离开果树;雌鸟在觅食树上占据主导地位;有时与缎蓝园丁鸟和斑噪钟鹊形成混群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9月至翌年2月,产卵高峰期在11月至12月,幼鸟离巢时间为2月末至3月初,繁殖周期约3-4个月。雄鸟建造并装饰小型通道式求偶场吸引雌鸟;雌鸟独自筑巢和照料巢穴。非领地性,除了雄鸟保卫求偶场外,雄鸟可能在同一地点至少三个季节内维持同一求偶场;24个传统求偶场在昆士兰州萨拉巴山脉的平均最近邻距离为195米。求偶场由稀疏脆弱的枝条构成,长度和宽度分别为23厘米和20厘米,通道宽8厘米高18厘米,44个通道的平均偏离南北方向38度;雄鸟每天仅花费约3%的时间在求偶场。求偶装饰品(最多约30件)包括绿叶、淡色花朵和花瓣、种子、果实、蜗牛壳、蝉幼虫外骨骼和人造蓝色物品;"涂鸦"求偶场和偷盗装饰品的现象普遍存在;求偶场结构往往寿命短暂(十天或更短),因竞争对手破坏或主人发现对手找到它而重建,新的求偶场在相同地点下方的另一片灌木丛中只需3-4小时即可建成。雌鸟在森林树冠上层被雄鸟的鲜艳羽毛吸引,然后被引导至求偶场;雄鸟的求偶展示包括三个元素:入口求偶展示、外围求偶展示和通道求偶展示;展示姿态包括振翅、张口、颈背展示姿势,雄鸟还会向雌鸟发起短暂的垂直"飞行",所有动作都旨在展示和增强羽毛色彩。巢穴为脆弱的浅盘状,由松散放置的枝条构成,蛋窝衬里为细枝条,偶尔夹杂几片叶子,隐藏在密集的植被中,高度2-31米,位于藤本植物簇、寄生植物(桑寄生科)或其他植物中;四个活跃巢穴与最近活跃求偶场的平均距离为266米(最近距离20米)。每窝产卵1-3枚,多数为2枚,在圈养条件下每隔一天产一枚;圈养状态下,失败后会在新巢中产下一窝替代卵;孵化期约17-21天,幼鸟期17天。萨拉巴山脉七巢的总体成功率约为43%。雌鸟最早在第三年开始繁殖,更常见的是在第四年。已知雄鸟最长存活记录至少23年。
区别辨识:黄头辉亭鸟雄鸟与雌鸟在外形上有显著区别。雄鸟以醒目的金色头部和翼部以及黑色身体为特征,而雌鸟呈褐色,带有白色或浅棕色斑纹。与其他园丁鸟相比,黄头辉亭鸟的雄鸟在求偶展示中更多依赖于其鲜艳的羽毛而非声音。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从昆士兰中部东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部东部(澳大利亚东部)。
其他:已知罕见的自然间属杂交种为Rawnsley's bowerbird,是黄头辉亭鸟与缎蓝园丁鸟的杂交后代。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头辉亭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