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霸鹟(英文名:Vermilion Flycatcher,学名:Pyrocephalus rubinus),是雀形目霸鹟科朱红霸鹟属的鸟类。亚种obscurus朱红霸鹟曾为独立种,是北美色彩最艳丽、求偶展示最壮观的霸鹟之一。雄鸟具鲜红色羽冠及全身朱红下体,雌鸟呈灰褐上体、胸腹淡粉并具细纹。该鸟繁殖于美国西南部至阿根廷,全球分布约710万平方千米。北美种群冬季南迁至墨西哥及中美洲。2021年前,它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布鲁霍霸鹟(小朱红霸鹟)被视为同一种。
外形特征:体长13–14厘米,体重11–14克,雌雄异形。雄鸟成鸟:头顶及全身下体鲜红至朱红,眼先、耳羽及后颈连成一条黑褐面罩,其余上体、翼及尾黑褐。雌鸟成鸟:头顶至上背灰褐,额及眉纹灰白,翼覆羽和次级飞羽外缘淡色形成两道隐翼斑;下体白色,胸侧及胁部具灰纹,腹部渐呈淡粉至鲑色。幼鸟:上体褐色具浅色鳞状边缘,下体白而具灰褐卵形斑;部分雄幼鸟胸腹微带粉色。第一年雄鸟羽色介于雌鸟与成雄之间,头及下体呈红或橙红斑杂;第一年雌鸟似成雌,但下腹更黄。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由5–16种变体组成,平均每次6.55个音节,持续约0.43秒,常被描述为“ching-tink-a-le-tink”或“pit-a-zee”。繁殖期黎明前最活跃,亦在白天及夜间鸣唱。飞行歌:雄鸟在20–30 m高空作起伏飞行并连续鸣唱,声似“t-t-ti-ti-tee-teeur”。联络叫为尖厉“peent”或“pisk”,遇敌时更强硬;交配时雌鸟发出“tjee-tjee-tjee”。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海拔低于3 000 m的干旱灌丛、河岸杨、柳、豆科疏林、农田、公园及高尔夫球场,常近水源。北美种群为短距离候鸟,春季3月返回繁殖地,秋季8–10月南迁;南美南端种群亦为候鸟,冬季北迁至亚马逊巴西。觅食为“坐等突袭”型,从1–10 m高处俯冲捕食空中及地面节肢动物,猎物包括蝴蝶、蚱蜢、甲虫、白蚁、蜘蛛等。领域面积平均约0.88 ha,繁殖期雄鸟频繁巡逻并驱逐入侵者。
生长繁殖:繁殖期2–7月。雄鸟先于雌鸟抵达,通过巢位展示求偶:雄鸟在水平枝杈上蹲伏、振翅并发出颤音吸引雌鸟。巢由雌鸟主建,为疏松浅杯,外径64–90 mm、高25–51 毫米,由细枝、草、纤维及空茧构成,内衬羽毛、兽毛,外缠蛛丝并饰地衣。巢多置于杨、柳、豆科树水平分叉处,高1–18 米,平均3–5 米。每窝2–4(通常2–3)枚卵,卵白色至乳黄,大端具深褐斑块,孵化期13–15天,仅雌鸟孵卵,雄鸟喂食雌鸟0.7次/小时。雏鸟13–16天离巢,年可育1–3窝。褐头牛鹂寄生率可达20–36%。
区别辨识:雄成鸟全身鲜红与黑褐上体极具辨识度。雌鸟与体型更大的西氏菲比(棕腹长尾霸鹟)相似,但后者下体一致肉桂色、无白色眉纹且尾与背对比强烈。亚种间差异:北美flammeus雄鸟橙红、雌鸟纹少;mexicanus雄鸟深红;blatteus体型较小、雄鸟红更艳;pinicola雌鸟胸纹更宽;南美obscurus群出现黑变型;rubinus雄鸟背更黑、雌鸟腹少粉且纹多。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北美西南部因河岸生境破坏、地下水过度抽取导致局部衰退;加州科罗拉多河种群近50年锐减。人工绿地(高尔夫球场、公园)使其在莫哈维沙漠局部扩张,但同时增加牛鹂寄生及巢捕食风险。
地理分布:繁殖区:北美自加州东南部、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德州西部,经墨西哥、中美洲至巴拿马;南美分为三块——哥伦比亚东北至巴西北部、安第斯山西坡至智利北部、南锥体(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南部)。非繁殖区:北美种群冬季迁至德州沿岸、加州南部、墨西哥北部及中美洲;南美南端种群冬季北迁至亚马逊巴西、哥伦比亚东南及厄瓜多尔东南。迷鸟记录北至加拿大魁北克、纽芬兰,南至福克兰群岛。
其他:2000年以来北美内陆种群有向北及向东扩张趋势,佛罗里达1940年后记录显著增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猩红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猩红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