桤木纹霸鹟(英文名:Alder Flycatcher,学名:Empidonax alnorum),是雀形目霸鹟科纹霸鹟属的鸟类。小型林栖霸鹟。体羽灰橄榄,具白色细眼环及明显翼斑,外形与纹霸鹟几乎无法区分,主要依赖鸣声“free-BEER”辨识。繁殖于北美 boreal 带及北部落叶林湿地,冬季迁至南美北部。
外形特征:体长13–17厘米,体重12–14克。上体暗灰橄榄色,头顶略深;翼黑褐色,具两道鲜明白色翼斑;尾羽暗褐带橄榄缘。喉及上胸白色,与胸侧灰带形成对比;胸侧与胁灰,腹部余部淡黄白。眼环细白,有时不显;嘴宽且长,上嘴黑褐,下嘴橙黄或粉红。雌雄同色;幼鸟上体略褐,翼斑淡黄,尾羽较尖。
鸣叫特征:雄鸟鸣声为粗糙三音节“fee-BEE-o”或“free-BEER”,第二音节重音;遇警时发出清脆“pip”。与柳纹霸鹟的“fitz-bew”明显不同,为野外辨识首要依据。
生活习性:繁殖期栖息于湿地灌丛、桤木及柳丛、早期次生林,海拔340–1300米。迁徙时见于灌丛、林缘、农田,南至南美北部低地灌丛。以空中掠飞与叶间啄取方式捕食昆虫为主,偶食浆果。夜迁,春末抵巢域,秋初离境。
生长繁殖:单窝繁殖。5月下旬至6月初筑巢,雌鸟36小时可完成松散草巢,常悬于湿地灌丛近水面,高30–82厘米。每窝3–4枚卵,卵乳白至淡粉,具褐色环斑。孵化期约11–14天,由双亲轮流担任;雏鸟期约14天。若初次失败可再筑巢一次。
区别辨识:与纹霸鹟极似,惟鸣声不同;翼略尖,嘴稍短,尾稍长,上体更绿。与小纹霸鹟相比体型更大,翼斑更宽;与黄腹纹霸鹟黄腹纹霸鹟比下体更白。无声个体常难定种。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自阿拉斯加中部、育空、西北领地,经加拿大全境至纽芬兰,向南至大湖区、阿巴拉契亚山脉北缘。越冬区主要在哥伦比亚至玻利维亚的安第斯东坡及亚马孙上游。迁徙时经中美洲、墨西哥,偶见于美国加州等地。
其他:1973年前与纹霸鹟合称“Traill's Flycatcher”。遗传研究显示二者为姐妹种,线粒体DNA差异约5.5%。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恺木纹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恺木纹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