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斑雉

Great Argus Argusianus argus

大眼斑雉(英文名:Great Argus,学名:Argusianus argus),是鸡形目雉科大眼斑雉属的鸟类。又名: 青鸾或百眼雉鸡,大型鸟类。以其蓝头红胸、褐色羽毛、以及雄鸟独特的长尾和翼上的大眼装饰著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热带雨林中。

外形特征:雄性大眼斑雉总长可达160至200厘米,其中尾长105至143厘米,体重2.04至2.72千克。拥有非常长的尾羽和宽大的次级飞羽,上面饰有众多眼状斑点,这些飞羽在第三年发育成熟。雌鸟体型较小,全长72至76厘米,尾长30至36厘米,体重1.36至1.7千克,尾羽和眼状斑点比雄鸟少,颜色也较为暗淡。雌雄均有蓝色面部皮肤,雄鸟的头部和颈部相对较小,几乎无毛,雌鸟的冠部呈棕色。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但更为红棕色。

鸣叫特征:雄性大眼斑雉有两种独特的响亮叫声,一种是双音节的'kwow-wow'声,另一种是单音节的音乐般的'wow'声,后者可连续发出多达70次,声音逐渐升高至突然停止。

生活习性:大眼斑雉栖息于低地至山脚的森林中,偏好植被较稀疏且有成熟树木的环境。它们主要在清晨和傍晚于地面觅食,以各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尤其喜欢棕榈科、木兰科和豆科的果实。雄鸟有固定的领地,通常保持在1.0至2.7公顷之间,而雌鸟的移动模式尚不清楚。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和年份间有所变化,但通常在3月初至7月初,雌鸟每次产两枚淡黄白色至浅红褐色带褐色斑点的蛋,大小约为61.5至69.1毫米×42.4至46.3毫米,孵化期大约24至25天。雄鸟会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空地作为求偶场,展示其翅膀上的数百个‘眼睛’。

区别辨识:雄性大眼斑雉与(另一种雉类)在马来西亚半岛可能混淆,但后者具有图案化的脸部、更长的白色顶冠和较淡的腿部颜色。雄性大眼斑雉的头部和颈部极小且相对裸露,尾羽极为延长,雌鸟则有特色顶冠和棕色的冠部。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大眼斑雉分布于东洋界,具体包括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雨林。

其他:尽管大眼斑雉的求偶展示类似多配偶制鸟类,但实际上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大眼斑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