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须小霸鹟(英文名:Southern Beardless Tyrannulet,学名:Camptostoma obsoletum),是雀形目霸鹟科无须小霸鹟属的小型鸟类。常见于中美洲至南美洲阿根廷,分布广泛,从哥斯达黎加至乌拉圭。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一个短而弯曲的喙,头顶有一簇蓬松的羽毛,脸部无须,羽毛颜色朴素,且随地理区域而异。
外形特征:体长约9.5至10.5厘米,体重7至9克。头部呈暗棕色或灰色,顶冠可竖立形成小冠羽,上体灰绿色,背部较淡,翼部棕色带黄色边缘,有两道白色、黄色或肉桂色的翼纹。尾巴通常微翘,喉部灰色,胸部黄绿色,腹部黄色。喙部黑色,下颚基部呈淡色。雌雄相似,亚成鸟比成鸟更暗淡,翼纹色彩较弱。
鸣叫特征:叫声为高亢的哨音,"fleeeeer",音调起伏,有时尾音为"fleeeeee-pit-pit";还有下降的清晰低音序列,"fleee, flee-fleew-fleew"。求偶时,冠羽竖立,尾巴快速摆动,发出激动的混合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灌木环境,包括仙人掌沙漠、干旱的荆棘灌木丛、落叶林、林缘地带、城市公园等,通常避开热带雨林内部,但偶尔出现在雨林边缘或沼泽森林。以昆虫、蜘蛛和浆果为主食,如槲寄生(Loranthaceae)的小果实。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加入混群觅食。通过积极的跳跃式捕食,快速在树枝间穿梭,偶尔悬停捕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中美洲和委内瑞拉为12月至3月,在特立尼达岛为2月至4月,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巢由雌鸟单独建造,为球形,侧面有入口,装饰有叶子、草、苔藓等,内部铺垫细软材料。巢距地面1至30米,藏匿良好,常建在藤蔓或树枝间。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3枚,孵化期约14至15天,幼鸟由双亲共同喂养,离巢期约17天。
区别辨识:与北方近亲北无须小霸鹟相比,本物种的翼纹更为鲜明,颜色差异明显。在湿润地区的亚种颜色更绿,腹部纯黄色,而干旱地区的亚种颜色更灰,腹部颜色较暗。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自哥斯达黎加向南延伸至乌拉圭。在低地至海拔约2000米的地区最为常见,局部可达2800米,罕见情况下至3120米。在广泛的范围内,它存在于多个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
其他:偏好灌木、轻度林地和半开放的栖息地,这使得它比许多其他霸鹟科鸟类更能抵抗森林退化和干扰的影响。能够在转化后的环境中生存。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无须小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无须小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