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拟霸鹟

White-crested Elaenia Elaenia albiceps

白冠拟霸鹟(英文名:White-crested Elaenia,学名:Elaenia albiceps),是雀形目霸鹟科拟霸鹟属的鸟类。中小型、羽色朴素的霸鹟。分布于南美安第斯山区及南锥体地区,并作为南半球候鸟在冬季扩散至南美大部分地区。其最显著的外形特征是头顶半隐的白色冠纹与双翼上明显的两条白色翼带。该种包含6个亚种,分为定居型安第斯族群(griseogularis、diversa、urubambae、albiceps)、南迁型chilensis及秘鲁-智利内陆迁徙型modesta。因外形近似、迁徙与留居种群交错,野外辨识颇具挑战,但总体数量丰富,IUCN评为无危(Least Concern)。

外形特征:全长约13.5–15厘米,体重12.5–24.2克。成鸟雌雄同色:头顶两侧及上体暗橄榄色,中央具半隐的白色或乳白冠纹;眼先与眼圈窄而淡;翼覆羽端部白色,形成两条明显翼带;三级飞羽外缘白色;尾羽暗褐色,外缘橄榄色;喉及胸淡灰或灰褐色,腹部及尾下覆羽近白。幼鸟冠纹缩小或缺如,翼带色淡且偏黄。亚种间差异:chilensis上体更暗,冠纹、眼圈及翼带对比更强,初级飞羽延长;modesta羽色最暗,翼带模糊,面部图案极弱;griseogularis上体更淡,冠纹短;diversa喉更白,翼带稍弱;urubambae上体更淡,翼带暗,腹带淡黄,嘴略粗。

鸣叫特征:亚种间鸣声不同。南迁型chilensis黎明歌为粗糙的两至三音节短语,常见重复“feeeo”或“feeo-feeo”声;安第斯定居型griseogularis黎明歌为低沉、沙哑的下滑-上扬“djeewee”间杂“per’brr’djwee”,白天叫声比chilensis更沙哑;内陆迁徙型modesta发出纯而下滑的“peeur”。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500–3500 m的安第斯山麓森林边缘、次生林、半湿润灌丛及干燥山间谷地;在智利南部繁殖区亦见于假山毛榉(Nothofagus)与南洋杉(Araucaria)林。典型觅食方式为栖枝啄取与悬停啄取,杂食性:繁殖期外大量取食小型浆果(如Ribes、Schinus molle、Lantana等),亦捕食小昆虫。通常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可与其他食果鸟共聚果树上,迁徙季可见百只以上大群,偶尔加入混种鸟群。已知天敌包括智利南部的双色鹰(Accipiter bicolor chilensis)。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有限。chilensis在智利9月抵达,11–1月繁殖,常一年育两窝;modesta 11–6月在繁殖地,实际产卵集中于12–2月。巢为小杯状,由植物纤维、苔藓、小枝及羽毛或蓟绒构成,置于灌木或树叉中,仅有一例记录于树洞。每窝2–3枚乳白色带少量红褐斑点的卵,卵大小约20.0 × 14.9 毫米。孵化期与育雏期不详;非迁徙亚种繁殖期尚无记录。

区别辨识:与同属近似种最易混淆:1)小嘴拟霸鹟通常下体更白,具明显第三翼带,眼圈更突出,繁殖分布仅与本品在阿根廷西北及玻利维亚南部局部重叠并可杂交;2)小拟霸鹟下体更黄,翼带带黄;3)岭拟霸鹟下体黄色。亚种间区分:chilensis翼尖延长、羽色对比强;modesta翼带模糊、面部图案弱;griseogularis色淡、冠纹短;diversa喉白、腹侧对比强;urubambae色淡、翼带暗、嘴略粗。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安第斯山自哥伦比亚西南至秘鲁西北(griseogularis)、秘鲁中部(diversa)、秘鲁南部库斯科(urubambae)、秘鲁东南至玻利维亚中部(albiceps);智利北部至火地岛及阿根廷全境(chilensis);秘鲁西部至智利北部(modesta)。非繁殖区:chilensis北迁至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及巴西东北部;modesta越冬于秘鲁东部安第斯山麓。偶见记录:福克兰群岛、美国得克萨斯南部、南设得兰群岛外海。

其他:分子系统学显示白冠拟霸鹟为多系群,南部迁徙型chilensis与安第斯定居型分化明显,modesta曾被视作独立种。已知与山拟霸鹟小嘴拟霸鹟存在基因渗透或局部杂交,但需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冠拟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冠拟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