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角雉(英文名:Cabot's Tragopan,学名:Tragopan caboti),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别名: 角鸡、吐绶鸟,是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山林中,包括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和湖南。这种美丽的雉类以其奶油色、类似鹧鸪的外观著称,是其分布范围内唯一的角雉,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淡色腹部的角雉。
外形特征:雄性黄腹角雉身长约为61厘米,体重约1400克,下体呈淡黄色,上体斑点繁复,背景为黑色和栗色,头部具有黑色和栗色,面部皮肤橙色,包括蓝色和红色可充气的‘耳垂’和‘角’状肉垂。雌鸟较短小,身长约50厘米,体重约900克,全身暗灰褐色,脸部和腹部略淡,翅膀和腹部有浅色条纹。第一年的雄鸟与成年雌鸟相似,但头部有黑色和红色,下体有淡黄色斑点。幼鸟外观与成年雌鸟非常接近。
鸣叫特征:雄鸟在繁殖季节会发出婴儿般的哭泣声“wa-r”,随后是一系列3到5个响亮的‘gua’音符。此外,雄鸟也会在繁殖季节发出快速的翼振声。
生活习性:黄腹角雉栖息于海拔600至20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偏好Fagaceae、Lauraceae、Theaceae、Aquifoliaceae、Symplocaceae、Rosaceae和Ericaceae等树种丰富的地区。它们在春季活跃,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特别依赖于Daphniphy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和叶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3月至6月,雄鸟在清晨通过鸣叫宣示领地,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巢建于树上,通常在树干侧枝的基部,有时使用其他鸟类的旧巢或松鼠窝。雌鸟于4月初开始产卵,一般每窝3至6枚,由雌鸟单独孵化约28天。雏鸟孵化后随母鸟下树觅食,形成家庭群过冬。
区别辨识:雄性黄腹角雉是唯一具有淡黄色腹部的角雉,与红腹角雉相比,下体更淡,上体斑点更为精细。雌鸟与红腹角雉的雌鸟相比,下体有较小的白色椭圆斑点,上体有更明显的箭头状标记,眼眶皮肤为橙色而非蓝色。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CITES:1;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黄腹角雉面临栖息地丧失和非法猎杀的威胁,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山林中,包括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和湖南,栖息于海拔600至20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
其他: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低,浙江乌岩岭是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基地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腹角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腹角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