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角雉

Temminck's Tragopan Tragopan temminckii

红腹角雉(英文名:Temminck's Tragopan,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又称: 寿鸡,中等体型,体长约64厘米,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中南部的原始森林中著称。雄鸟拥有醒目的火焰橙色羽毛,点缀以白色斑点,面部为黑色,具有蓝紫色的可膨胀面部皮肤,在求偶期间展示出迷人的红蓝相间的翻领状装饰。雌鸟为暗褐色,覆盖以白色斑点。红腹角雉在多个地区有分布,包括远东北印度、中国中部、北部缅甸至西北越南,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雄性红腹角雉体长约64厘米,尾长18.5-23厘米,体重980-1600克,全身明亮的火焰橙色,遍布白色斑点,脸部黑色,具有电蓝色面部皮肤,求偶时膨胀成肝形的红蓝相间翻领。雌鸟体长约58厘米,尾长16-17.5厘米,体重907-1100克,整体暗褐色,覆盖以白色斑点和条纹。眼睛棕色,喙黑色(雄鸟尖端粉红色),腿粉色。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第一年雄鸟颜色类似成年雌鸟,但带有黑色和红色,体型更大,腿更长。

鸣叫特征:在繁殖季节,雄性红腹角雉会发出一系列哀婉的呼叫声,声音延长且逐渐增强,描述为'woh...woah...woah...waah...waah...waah...waah...griiik'。

生活习性:红腹角雉栖息于海拔1000-3500米的密集常绿或混合森林中,偏好有长流水的沟谷、山涧及潮湿悬崖下的环境。主要食物包括各种植物的嫩芽、叶子、浆果和种子,偶尔也会食用昆虫。春季和夏季偏爱鳞毛蕨、宝兴冷蕨、报春花等的嫩叶和嫩芽;秋季摄食玉竹、花楸、悬钩子等的叶、茎和果实,以及少量动物性食物;冬季则以扒开雪被,啄食草本植物为主。

生长繁殖:每年三月进入繁殖期,雄鸟在清晨和傍晚发出响亮的占区叫声吸引雌鸟。雄鸟求偶时会展开肉裙和角,发出低沉的呼唤,随后冲向雌鸟进行交配。巢建于树上,每窝产卵3-5枚,由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28-30天。雏鸟出生时覆有绒羽,一个月后换羽接近成鸟。

区别辨识:红腹角雉雄鸟特征明显,全身红色,珍珠灰色斑点,与其他角雉属物种易于区分。雌鸟与同类物种中的雌鸟相似,但可通过其独特的灰褐色斑点和白色斑块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中南部,包括远东北印度、中国中部、北部缅甸至西北越南。

其他:红腹角雉在多个地区被视为罕见物种,如在中国东南西藏。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腹角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腹角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