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岛鹦鹉

Macquarie Parakeet Cyanoramphus erythrotis

麦岛鹦鹉(英文名:Macquarie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erythroti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已灭绝的鹦鹉,原生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域的麦夸里岛。这种鹦鹉曾广泛分布于岛上的草甸和海岸线,以海滨漂浮海藻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自1810年麦夸里岛被发现起,直至19世纪末,由于外来物种的引入和人类捕猎,麦岛鹦鹉的数量急剧下降,最后一例记录出现在1891年。

外形特征:体长约27厘米,体重50至113克。整体呈绿色,腹部偏黄;眼周至头顶有红色条纹;臀部两侧有红色斑块;初级飞羽外缘深蓝色。幼鸟头部红色较少,尾巴较短。不同亚种颜色略有差异:cyanurus亚种飞行羽更蓝,尾部绿蓝;chathamensis亚种面部鲜绿;hochstetteri亚种体型较大,黄色调更深,红色标记偏橙;cookii亚种比指名亚种大;saisseti亚种比指名亚种更黄,红色部分更亮。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是鼻音般的连续‘kehkehkehkeh...’声,通常间隔一秒钟发出,有时持续约十秒以上。还有较安静、更悦耳、节奏感强的鼻音争吵声,柔和的音乐般的‘tu-tu-tu-tu’声,以及单一的鼻音或沙哑音。

生活习性:原生环境为各海拔的本土森林,现主要分布于主岛残留的森林碎片,尤其在较低海拔。在较小岛屿上,栖息于森林、灌木丛和开阔地带。食物季节性变化,春季食用花蕾和花朵,夏季吃果实,秋季采食种子,冬季同时食用种子和果实。

生长繁殖:在新喀里多尼亚,繁殖期为11月至次年1月,但在北部其他地区全年均可繁殖,南部为10月至12月。筑巢于树洞、悬崖、岩石裂缝、地面或茂密植被中。每窝产卵5至9枚,孵化期约20天,雏鸟期5至6周。新喀里多尼亚的研究显示,平均每次繁殖尝试产卵3.6枚,平均2.5枚孵化,2.1枚成功离巢,存在合作繁殖现象。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类相比,麦岛鹦鹉具有独特的红色头部标记和臀部红色斑块,以及特有的叫声。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然而,麦夸里岛特有种群已于1890年灭绝。cooki亚种被视为独立物种,被评为极危。CITES I级保护。

地理分布: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麦夸里岛,现已灭绝于此。历史分布还包括新西兰附近的安提波底斯群岛和查塔姆群岛。

其他:历史上,由于狗、猫的引入以及人类捕猎,麦岛鹦鹉数量锐减。1870年代引入的兔子和红玫瑰鹦鹉加剧了其灭绝过程。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麦岛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麦岛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