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鹦鹉(英文名:Crimson Rosella,学名:Platycercus elegan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玫瑰鹦鹉属的鸟类。色彩斑斓的澳大利亚长尾鹦鹉,以其蓝颊斑块和多变的羽色闻名。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从海岸到山脉森林,适应多种生境。在许多地区,已习惯人类环境,展现出温顺的一面。
外形特征:红玫瑰鹦鹉身长30至37厘米,体重99至170克。成鸟以红色为主色调,喙呈白色,头前部有一条深红色带纹穿过眼睛,下颊宽阔的蓝灰色。背部、肩羽黑色边缘红色,形成鳞片状效果。较小翼羽黑色,次级飞羽外侧和外侧次级覆羽淡灰蓝色,飞羽黑色。上尾深蓝色,外侧尾羽尖端白色,下尾淡灰蓝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型更小,喙较窄,有时可见翼条。幼鸟大部分绿色,保留头部和脸部的红色和蓝色,腹部有红色,但在北部地区,幼鸟主要是红色,绿色幼鸟较少见于诺福克岛;约15个月后达到成年羽色。
鸣叫特征:红玫瑰鹦鹉非常善鸣,其鸣声通常比东部玫瑰鹦鹉更为沉稳和低沉,包括类似铜管乐器的双音节‘cussik-cussik’或‘cuzzuk-cuzzuk’的接触叫声,以及‘ter-week’、‘per-pi-chi-chuck’、‘kwick-kweek-kwick’等多种声音,还有栖息时的各种嘁嘁喳喳叫声,以及类似笛声的‘wcheedoo-cheedle’。
生活习性:栖息于从海平面到海拔1900米的沿海和邻近山区森林及开阔地带,主要出现在海拔600至1500米之间(北部地区)。偏好湿度较高的森林和林地,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flaveolus亚种居住在河流沿岸的红桉树林,尤其是在泛滥平原形成的灌木丛中,延伸至周边农田觅食。当与elegans亚种共存时,后者使用box-ironbark和胡椒树森林,不会进入红桉树林。adelaidae亚种出现在各种类型的林地,频繁出入城市花园和公园,定期造访农场寻找散落的谷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8月至2月,flaveolus亚种为8月至1月,adelaidae亚种为9月至12月。一夫一妻制,领域性强,伴侣关系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在树干或树枝的空洞中筑巢,通常选择活的或死的桉树,巢穴高度可达23米,有时距离地面不足1米。巢间距至少30至40米。孵化期间,雌鸟独自孵化,由雄鸟供给食物,孵化周期通常为19至21天。每窝产卵3至7枚,孵化率和出飞率受天气影响,最高在最湿润年份,最低在最干旱年份。
区别辨识:与其他玫瑰鹦鹉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蓝颊斑块,flaveolus亚种与elegans亚种在羽色上有明显差异,adelaidae亚种则在羽色上与elegans亚种相似。flaveolus亚种平均而言叫声更高亢,而adelaidae亚种的叫声与elegans亚种相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中东部及东南部,包括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东南部、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及阿德莱德平原地区,塔斯马尼亚岛及诺福克岛也有分布。在新西兰及诺福克岛曾有引入记录。
其他:历史上,flaveolus亚种常被视为独立物种,但基于遗传学证据,现已被归入红玫瑰鹦鹉的亚种。adelaidae亚种和subadelaidae亚种被认为是两个亚种之间的过渡形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玫瑰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玫瑰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