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鹦鹉(英文名:Red-crown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原生于新西兰,以其鲜艳的翠绿色羽毛和醒目的红冠闻名。分布于新西兰本土及周边离岸岛屿,如斯图尔特岛和查塔姆群岛等。红额鹦鹉在历史时期曾广泛分布于新西兰两主岛,现今仅限于少数地区。
外形特征:红额鹦鹉长约27厘米,体重50-113克,通体绿,腹部更显黄绿;头部前额至中冠红色,眼后有红色斑纹;双侧臀部有红色斑点;初级飞羽外缘深蓝色。幼鸟头部红色较少,尾羽较短。雄鸟比雌鸟体型稍大。
鸣叫特征:红额鹦鹉最常见的叫声是一种鼻音的叽叽喳喳声,通常是断断续续的爆发,持续约1秒,也可延长至10秒以上。还有较轻柔、节奏感强的鼻音争吵声,以及单个鼻音或沙哑音符。
生活习性:红额鹦鹉栖息于各种森林环境,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原生森林,偏好森林边缘和开放区域。饮食随季节变化,春季吃花蕾和花朵,夏季吃果实,秋季吃种子,冬季则两者皆吃。在不同的岛屿上,它们的食物来源各不相同。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新西兰北部为11月至1月,在南部为10月至12月。巢建在树洞、悬崖洞穴、岩石裂隙、地面或密集植被中。每窝产卵5-9枚,孵化期约20天,幼鸟需喂养5-6周。在一项研究中,平均每次繁殖尝试产卵3.6枚,平均2.5只雏鸟孵化,2.1只雏鸟离巢。
区别辨识:红额鹦鹉与黄额鹦鹉和Malherbe's鹦鹉相似,但可通过其全红的冠和较低的叽叽喳喳声加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附录I(一级保育种类);在新西兰受《1953年野生动物法》绝对保护。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岛北部和查塔姆群岛卫星岛,以及奥克兰群岛南部,主要在新西兰本岛的森林、灌木丛、草地、森林边缘地带和沿海地区。
其他:红额鹦鹉在人工饲养中繁殖较为成功,存在多种颜色变异,包括黄色、肉桂色和斑驳色,但这些变异不会在野外出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额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