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绿鹦鹉(英文名:Swift Parrot,学名:Lathamus discolor),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红尾绿鹦鹉属的鸟类。又称: 雨燕鹦鹉、快速鹦鹉,以行动敏捷著称,生命力强韧。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包括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斯州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鸟体长约25厘米,具有鲜艳的色彩,头部深蓝色,面部、胸部和腹部红色,尾部长而尖,呈现醒目的红色。
外形特征:红尾绿鹦鹉体长约为25厘米,全身以绿色为主,胸部和腹部为浅绿色,零星分布红色羽毛。嫋喙和眼睛之间、额头、喉咙、脸颊前端、翅膀弯曲处、翅膀小覆羽和内侧覆羽均呈红色,带黄色边缘。耳羽为蓝绿色,头顶深蓝色。尾巴内侧覆羽红色,尖端带黄色或黄绿色。翅膀外侧中间覆羽和次要飞行羽覆羽蓝绿色,主要飞行羽覆羽紫色,带有黄色边缘。内侧中间尾羽红棕色,尖端深蓝,外侧尾羽深蓝带红棕色。尾巴内侧灰色,鸟喙黄褐色,虹膜橙色。雌鸟颜色较深,翅膀内侧有浅色斑纹,虹膜可能为黄棕色。幼鸟与雌鸟体色相似,虹膜为棕色。
鸣叫特征:红尾绿鹦鹉发出的叫声包括尖锐的双音‘chit-chit’以及更长的颤音序列。进食时,它们还会发出悦耳的颤音。警报时发出一系列尖锐的‘kik-kik-kik’声。
生活习性:红尾绿鹦鹉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偏爱有开花桉树的开阔地带。它们在塔斯马尼亚岛繁殖,冬季迁徙至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在农业土地中的残余开放森林、公园和郊区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红尾绿鹦鹉是季节性迁徙者,依赖冬季开花的桉树,尤其是Eucalyptus sideroxylon、E. leucoxylon、E. albens和E. ovata,秋季则依赖E. viminalis。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至次年1月,巢建于树洞中,高度通常在7到20米,多选择成熟的或衰老的蓝桉树。每窝产卵3至5枚,孵化期约20天,雏鸟成长周期大约10周。
区别辨识:红尾绿鹦鹉与鳞胸鹦鹉相比,后者尾巴较短,为绿色和黄色。红尾绿鹦鹉的长而尖的红色尾羽是其显著特征。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东部,非繁殖区域覆盖昆士兰东南部至维多利亚州中部。
其他:红尾绿鹦鹉的生存受到森林砍伐的威胁,尤其是塔斯马尼亚岛的蓝桉树大量减少,以及外来物种糖滑翔鼠的捕食,导致巢穴的严重破坏。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尾绿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尾绿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