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绿鹦鹉(英文名:Rose-ring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kramer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又名: 玫瑰环鹦鹉、环颈鹦鹉、月轮鹦鹉,又称玫瑰环鹦鹉或环颈鹦鹉,是长尾鹦鹉科鹦鹉属的中等体型鹦鹉。原生于非洲和南亚,现已广泛分布于全球多地,包括欧洲、日本和夏威夷等地。适应力强,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城市、公园和农田。其鲜艳的绿色羽毛和长尾是其显著特征,雄鸟有独特的黑粉颈环。在全球范围内,种群似乎在增加。
外形特征:体长37-43厘米,体重95-143克。羽毛呈淡黄绿色,上颌深红带黑尖,下颌黑色,下巴及脸颊区域黑色,颈部有一圈由黑色逐渐变细至半项圈状,下缘为一条狭窄的玫瑰粉色线,延伸至颈背,上缘为模糊的蓝紫色,延展至后冠;翅膀飞行羽上部较暗绿,下部灰色;尾羽中央蓝色绿色,下部赭色。雌鸟头部无蓝、粉、黑色,但可能显示翡翠色项圈。幼鸟类似雌鸟,但更黄,项圈不明显或不存在。四个亚种间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主要发出较高音调的干涩尖叫,常快速连发,如'kreeh-kreeh-kreeh...'。群体时极为嘈杂。栖息时,鸣声还包括吱吱声、尖锐的哨声和低沉的争吵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从半沙漠至轻度次生丛林的落叶环境,海拔从低地至亚洲1600米,埃塞俄比亚约2000米。偏好短草和半沙漠草原、开阔灌木和灌丛地带、树木山谷、灌木林地、河岸和常绿森林、松树林区、散树农业地、花园、果园和耕地,常出现在粮仓和火车站附近的谷物场。留鸟,但局部有小规模迁徙。以多种果实、种子、谷物和坚果为食,包括乳突果、枣、芒果、面包树果、瓜拉那果、咖啡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12月至翌年5月(西非和可能的阿拉伯半岛),在尼日利亚5月尝试筑巢,但在红嘴弯嘴犀鸟的侵略下失败;南非9月在柳树上筑巢;亚洲1月至4月,有时至7月;英国1月至6月(引进种)。在树洞中筑巢,高度3-10米,有时在岩石面或废墟墙中;通常结群繁殖。每窝产卵3-4枚,孵化期22天,雏鸟期7周。在英格兰,平均产卵量为3.7枚,雏鸟期约49天,72%的巢成功,每巢平均1.4只幼鸟离巢。
区别辨识:与较大的亚历山大鹦鹉相似,后者两肩有酒红色斑点。雌鸟与雄鸟的区别在于缺乏头部的蓝、粉、黑色装饰,但可能显示翡翠色项圈。亚种间存在体型和色彩上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自然分布区常见至丰富,在许多引进地区亦然,数量和分布范围总体上在增加。在中国非常罕见,仅限于有限的范围。
地理分布:原产于非洲西部、中部、东部,巴基斯坦至缅甸。已引入欧洲、美国、南非、中东、澳大利亚和日本,建立稳定自给自足的群体。
其他:在一些地区被视为农业害鸟,特别是在南亚和引进地区如南非。在欧洲多个城市迅速增长,部分归因于人类喂食和农业扩张。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领绿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