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隼(英文名:Prairie Falcon,学名:Falco mexican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属于大型猛禽,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干旱开阔地带。其主要食物来源为中型沙漠哺乳动物和鸟类,尤其是地松鼠(Spermophilus spp.)。这种隼在3到4个月的繁殖季节中,依靠脂肪丰富的地松鼠来喂养4-5只幼鸟。当夏季高温迫使地松鼠进入地下避难时,大多数草原隼会离开繁殖地,寻找其他猎物。冬季,角百灵和西草地鹨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外形特征:草原隼体型大,羽毛呈淡棕色,上体颜色较深,下体白色,带有深色条纹,具有明显的胡须纹。雄鸟比雌鸟小,可通过更快的翼拍和尖锐的叫声区分。翼尖未达到尾尖,翼下有独特的暗色腋下和翼褶,与光色的翼面形成对比。幼鸟比成鸟更黄褐色,腹面有更多玫瑰色调。
鸣叫特征:草原隼的叫声通常在繁殖地附近听到,被描述为重复的高音kree声,类似于但音调高于游隼的叫声。
生活习性:草原隼主要栖息于西部北美的干旱环境,包括平原、草原、农业用地、沙漠和杜松灌丛地带。它们偏好开阔地带,如悬崖或峭壁旁的开阔平原和沙漠。它们的迁徙模式不如其他北美的猛禽明显,但在冬季会从最北部和海拔最高的繁殖区稍有撤退。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开始前,雌鸟体重显著增加。繁殖期间,雌鸟体重下降约12%,而雄鸟的体重保持稳定。草原隼在春季筑巢于悬崖峭壁上,产卵数量平均为4枚,孵化期约为31天。幼鸟在36到41天后离巢飞行,直到大约65天龄时能够自给自足。
区别辨识:草原隼与游隼相比,体型更长,尾巴比例更大,身体更为细长,翅膀关节离身体更远。翼拍有力且浅,节奏快,但比游隼更僵硬和机械。成鸟与幼鸟的区别在于成鸟的上胸有垂直的深色条纹,肩部和背部羽毛颜色更均匀,皮肤颜色更黄。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加拿大中南部至美国中南部,包括墨西哥北部部分地区。主要繁殖区域位于美国西部,从加拿大边境南至墨西哥北部,包括加利福尼亚州中部谷地。
其他:草原隼是唯一一种仅在北美发现的大体型隼。它们在人类活动扩张进入曾经无人居住的沙漠地区时,仍然能够生存下来,面对农业侵占、牲畜放牧、能源开发、越野车使用和军事训练等各种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草原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草原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