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隼(英文名:Australian Hobby,学名:Falco longipenni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六种隼科成员之一,以其长长的初级飞羽而得名。这主要日间活动的猛禽,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周边国家,迁徙个体可见于印尼和新几内亚的岛屿。
外形特征:姬隼体型较其他隼类更纤细,翼展较长。羽毛颜色随性别、年龄和环境变化,湿润地区个体颜色较深,干燥地区较浅。一般具有黑色头冠和面罩,额白,半领白色。雌鸟体型较大,介于34至35.5厘米,雄鸟略小,约30至32厘米,翼展66至87厘米。下体颜色蓝灰或赤褐色,具暗色条纹。成年个体的蜡膜淡黄灰色,眼圈淡蓝色,眼睛棕色,脚黄色。
鸣叫特征:在繁殖季节较为活跃,发出快速的“kee-kee-kee...”声用于求偶、警报和联系,还发出尖锐的尖叫、各种叽喳声和啄食时的轻敲声。
生活习性:姬隼偏好开阔的森林、灌木丛、草原和邻近的无树地带,包括农田和城市中的树木丰富的区域。它们栖息于树上,以小型鸟类、昆虫食性蝙蝠和飞行昆虫为主食,也会捕食引进的麻雀和八哥。白天活动,有时黄昏和夜间利用人工光源捕猎。迁徙模式复杂,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个体冬季会迁移到沿海和低地。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南澳和中澳为8月至次年1月,北部地区提前至少一个月。筑巢通常利用旧巢或夺取其他大型猛禽的巢,位于树顶或电线杆,高度超过10米。每窝产2至3枚蛋(偶尔2至4枚),孵化期约28至35天。雏鸟孵化后34至38天离巢,离巢后依赖父母喂养长达6周。一对成熟个体平均每年成功繁殖2.75只幼鸟,常见成功繁殖的幼鸟数量为2至3只。
区别辨识:与游隼相比,姬隼体型更小,结构更轻盈,翅膀更长更窄,飞行能力稍逊。幼鸟背部呈棕色,下体更丰富赤褐色,喉部、颈侧和上胸更多奶油色,胸部和侧腹有狭窄的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覆盖澳新界的小巽他群岛和澳大利亚,非繁殖区扩展至新几内亚南部、东南部、新不列颠岛(俾斯麦群岛东南部)和新喀里多尼亚。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姬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姬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