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隼(英文名:American Kestrel,学名:Falco sparveriu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是北美洲最常见且分布最广的小型猛禽,属于隼科。曾被称为麻雀鹰,但此称呼已不再使用,因其并非真正的雀鹰。美洲隼展现出明显的雌雄异型,雄鸟拥有蓝灰色的翅膀和红棕色的尾巴,尾部仅有一条宽阔的黑色亚端带;雌鸟的翅膀和尾巴呈红棕色,带有黑色条纹。这种色彩斑斓的猛禽广泛分布在北至加拿大、南至阿根廷的广阔地域,跨越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
外形特征:美洲隼是小巧的猛禽,体长22-31厘米,翼展51-61厘米,雄鸟体重80-143克,雌鸟86-165克。雄鸟的头部、胸部和背部为红棕色,胸前有细小的黑斑,翅膀为蓝灰色,尾部有黑色亚端带,下体为白色或粉红色,饰以黑斑。雌鸟的体型较大,全身偏红褐色,胸前有黑色纵斑,背部、翅膀和尾羽上有黑色横纹。头部白色,顶部蓝灰色,脸颊处有两条狭窄的黑色垂直标记,类似‘胡须’和‘鬓角’,颈部后侧有一对黑色‘假眼’斑点。
鸣叫特征:美洲隼有三种基本的叫声——‘klee’或‘killy’,‘whine’,和‘chitter’。‘klee’通常在激动或不安时发出,声音连贯。‘whine’主要与喂食相关,也出现在交配时。‘chitter’用于涉及雄鸟和雌鸟互动的活动,如求偶喂食、交配和喂养幼鸟。
生活习性:美洲隼适应力强,栖息于公园、郊区、森林边缘、高山甚至沙漠地带。它们日间活动,夏季主要捕食大型昆虫,冬季则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蛇类、蜥蜴、蛙类和蝎子为食。飞行速度快,翅膀快速扇动,常在空中盘旋并垂直扑向地面猎物,有时在栖木上等待。
生长繁殖:繁殖期,雌鸟会在产卵前6周与2-3只雄鸟交配,随后固定与一只雄鸟频繁交配。一窝产卵3-7枚,通常为4-5枚,卵色为白色、黄白色或淡粉红色。孵化由雌鸟负责,孵化期约30天。雏鸟孵化后,雌鸟会向雄鸟乞食,前20天主要由雌鸟喂养,之后雄鸟接替喂食责任,直到雏鸟30天后独立离巢。
区别辨识:雄性美洲隼翅膀蓝灰色,尾部红棕色,仅有一条黑色亚端带;雌鸟翅膀和尾羽红棕色,有黑色条纹。与更小的红隼相比,后者有单条面部条纹,尾部楔形,雄鸟成年个体尾部蓝灰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美洲隼广泛分布于北美、中美和南美。在北美洲,其分布从加拿大、美国至墨西哥,南至阿根廷。它们在城市、郊区、乡村和荒野均有发现。
其他:美洲隼是优秀的实验室动物,能轻易地在人工条件下繁殖,且是研究生物积累和农药影响的重要模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美洲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美洲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