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斑金背啄木鸟(英文名:Buff-spotted Flameback,学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大金背啄木鸟属的鸟类。大型啄木鸟,该鸟种分布于菲律宾中东部和南部的岛屿上,包括Bohol、Leyte、Samar、Biliran、Panaon、Mindanao、Basilan和Samal等地。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为橙红至红褐色背部,腹部暗色带厚重的奶油色斑点。
外形特征:成年棕斑金背啄木鸟体长约28-34厘米,体重约127克。雄鸟具深红色额部、冠羽和顶羽,与红棕色的脸颊、颈和上胸形成鲜明对比;上体和翅膀深红,臀部鲜红;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缘橄榄金色至红褐色,内缘有白色斑点;尾上覆羽黑色;下体浅金色,边缘黑色;喙长而稍呈凿状,鼻孔处宽阔,黑色;虹膜深红色,眼圈紫红色;腿绿色至灰色。雌鸟的冠羽和顶羽为深橄榄棕色至红褐色,带有深金色斑点。幼鸟较成鸟黯淡,更多橄榄色调,下体斑纹模糊,眼睛棕色,雄鸟顶羽红色较少。不同亚种间羽毛颜色有所差异。
鸣叫特征:叫声包括单个或一系列通常4个(但数量可变)“kik”音符的颤音,音调和节奏通常均匀,但有时会更结巴(例如“kik-ki-ki-kik”);也会发出尖锐的“didididi”声;飞行时会快速重复响亮的“chew”声,以断奏节奏(多达5个音符),或快速低沉的“di-i-i-i-i-t”。敲击声大,持续约2秒,逐渐加速并减弱。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森林、成熟的次生林、较轻的次生林,带有密集的下层植被,浓密的河岸植被,也靠近农田和人类居住区。活动范围从低地到至少1500米,局部可达约2500米。以昆虫为主食,如大型毛虫、蛀木甲虫幼虫、蛹、蚂蚁等。成对或家庭群活动,也会与其他啄木鸟物种如共同出现。在大树和枯树上觅食,偶尔降至地面。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极少。繁殖季节可能在1月至8月之间。
区别辨识:与南乌啄木鸟区别明显,后者全身暗色。雄鸟顶羽和顶冠鲜艳红色,雌鸟则为橙色带斑点。与大金背啄木鸟、绯红背啄木鸟、爪哇金背啄木鸟、红头金背啄木鸟、吕宋金背啄木鸟和黄脸金背啄木鸟等物种存在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在一些地方较为常见,但由于栖息的岛屿上的原生森林大量被破坏,且森林损失仍在以较快的速度持续,该物种面临威胁。其在几个保护区的存在为其短期内的生存提供了良好机会。需要研究以确定其种群规模和趋势,以及生态需求和生物学特性。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中东部和南部的米沙鄢群岛东部和棉兰老岛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斑金背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