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啄木鸟(英文名:Magellanic Woodpecker,学名:Campephilus magellanic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红头啄木鸟属的鸟类。体型庞大的啄木鸟,为南美洲特有种,广泛分布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西南部的原生森林中。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鸟的火焰红色头部和雌鸟的黑色头部与独特的卷曲羽冠。分布于南美的温带雨林至较为干燥地区的稀疏林地。
外形特征:阿根廷啄木鸟体长36至45厘米,体重介于276至369克之间,雄鸟通常较重。全身主要为纯黑色,翼上有白色斑块,喙呈灰黑色,像凿子一样。雄鸟头部为鲜艳的红色,雌鸟头部黑色,仅在喙基部附近有红色。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但头部羽冠较小,羽毛带有褐色调。
鸣叫特征:阿根廷啄木鸟发出多种叫声,包括爆炸性鼻音叫声(tsie-yaa或pi-caa),有时单声发出,有时连串多达七声或更多。此外,还有一种响亮的咕噜声,通常由成对的鸟儿发出,常以系列形式呈现:prrr-prr-prrr或weeer-weeeeerr。
生活习性:栖息于成熟的诺斯福加斯和诺斯福加斯-奥斯特塞德鲁斯森林,主要以蛀木虫和成年甲虫为食,偶尔也会食用树液、果实、小型爬行动物、蝙蝠以及雀形目鸟类的蛋和雏鸟。通常成对或家庭群活动,非常活跃,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南半球春季,从十月到一月。双亲合作在树干中挖掘巢穴,巢穴高度因树种和当地环境而异,一般位于地面以上5至15米处。雌鸟产卵1至4枚,多数巢含2枚卵。双亲共同承担筑巢、孵化、防御领地和天敌以及抚育幼鸟的责任。孵化期为15至17天,雄鸟几乎承担全部夜间孵化工作。幼鸟在45至50天后离巢。经过2至3年的成长和协助父母后,幼鸟达到性成熟,但成功繁殖和建立伴侣关系通常要等到4至5岁。
区别辨识:阿根廷啄木鸟是其分布范围内最大的啄木鸟,通过其体色、头部颜色和雌鸟独特的卷曲羽冠很容易辨认。与其他Campephilus属物种相比,如象牙嘴啄木鸟和帝啄木鸟,其翼上的白色斑块较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种群数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在智利南部,目前仅限于保护区和残留森林。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智利和阿根廷西南部,主要栖息于温带森林。
其他:已知几种潜在的捕食者,几乎都是猛禽,包括白喉鵟、变色鹰(Buteo polyosoma)、双色鹰和凤头巨隼。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阿根廷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阿根廷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