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扑翅䴕(英文名:Guatemalan Flicker,学名:Colaptes mexicanoide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鸟类。曾长期被视为北扑翅䴕复合体的亚种,2024 年起被多数名录恢复为独立种。该种体长 28–30 厘米,雄鸟具鲜红髭纹,雌鸟髭纹肉桂色,翼下与尾下覆羽呈亮鲑红色,飞行时白腰斑醒目。它分布于墨西哥恰帕斯州至尼加拉瓜西北部的中美洲高地,栖于海拔 600–4 000 米的松-橡混交林、林缘及咖啡种植园,主要以地面蚂蚁及昆虫幼虫为食,兼食浆果。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 28–30 厘米,体重 115–135 克。上体灰褐,具不规则暗褐色横斑;下体乳白,密布黑色圆斑,胸前具黑色半环。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褐,外侧羽片基部橙红。飞行时可见明显的白腰斑及亮鲑红色翼下和尾下覆羽。两性差异仅表现在髭纹:雄鸟鲜红,雌鸟肉桂色。幼鸟羽色较暗,斑纹较模糊,雄鸟髭纹呈暗红色混黑。换羽模式为啄木鸟特有的复杂基础策略,可据初级覆羽与次级飞羽的换羽界限判断 3–4 年内年龄。
鸣叫特征:繁殖季极为喧闹,长声叫由 50 余声快速“kick”构成,可持续 6 秒,主频约 3 kHz,可传 1 公里以外;另有鼓翅声。社交时有复杂的“wicka”二重唱,由互为升降的两个音符交替组成,用于配对舞蹈;“whurdle”为飞行中发出的轻柔颤音;“puh”为松散的单音节联系声。两性皆可发声与击木,但雄鸟更为频繁。
生活习性:留鸟,无长距离迁徙,但可能有短程垂直移动。栖于开阔至半开阔的高地松-橡林、林缘、咖啡种植园及郊野。白天在地面单独或小群觅食,以长黏舌探取蚂蚁及幼虫为主,亦食甲虫、鳞翅目幼虫和浆果。偶与人类共存,见于郊区花园。为典型洞巢啄木鸟,对枯立木依赖度高,通过掘洞为其他洞巢物种提供巢址,具关键生态功能。
生长繁殖:繁殖期 2–5 月,最早 1 月下旬开始凿巢。社会单配制,偶有合作迹象。雌雄共同在枯立木、腐朽橡树或大型龙舌兰茎干中凿洞,巢洞距地 2–15 米。每窝约 4–5 枚纯白带光泽卵,双亲轮流孵卵 11–16 天,雏鸟晚成,育雏期 24–27 天。双亲共同喂食并清除粪囊,可能育第二窝。
区别辨识:在分布区内无相似共域种。与北扑翅䴕及黄扑翅䴕形态最接近,但两者分布完全异域。危地马拉扑翅䴕体色更暗,背部横斑不规则,翼下橙红而非金黄或朱红,具有更圆的翼形和更密集的腹部黑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未被列入 CITES 附录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尽管种群呈下降趋势,但尚未接近易危阈值。
地理分布:繁殖区:墨西哥恰帕斯州山地、危地马拉全境三大山系、洪都拉斯内陆高地、萨尔瓦多北部圣安娜–查拉特南戈–莫拉桑高地及尼加拉瓜西北马塔加尔帕省。海拔 600–4 000 米。无已知非繁殖区外徙记录。
其他:系统分类史上曾被视为独立种、北扑翅䴕亚种之一。2023–2024 年基于线粒体与核 DNA、羽色及鸣声研究恢复为独立种。英文俗名与属名 Colaptes 均源自希腊语“凿者”。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危地马拉扑翅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危地马拉扑翅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