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啄木鸟(英文名:White-backed Woodpecker,学名:Dendrocopos leucoto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体型略大于大斑啄木鸟,最显著特征为下背白色和臀部红色。广泛分布于欧亚地区,偏好未受干扰、拥有大量朽木的成熟落叶林及混交林。因生存环境受威胁,部分地区数量减少。
外形特征:雄鸟头部前方至颈背呈灰白色至淡黄白色,上额至颈上部红,常可见黑色羽基;下额至喉部淡灰白至淡黄白色,有宽黑颊纹延伸至颈侧。背部和臀部白色,翅膀上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黑色,尾羽中央对黑色,外侧白色带窄黑横纹。下体白色到淡奶油色,胸部至腹侧有黑条纹,腹至尾下覆羽粉红红。喙长凿状,暗灰色;虹膜红棕色;腿灰色。雌鸟头部全黑。幼鸟较成鸟暗淡,头冠红色,雄鸟较雌鸟多。亚种在色彩、标记和大小上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发出低沉的“gig”声,报警时会有一系列“kyig gyig”音符,也会发出“gig gig kwerrrr”和“gaee”叫声,间歇鼓翅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成熟未受干扰的落叶和混交森林,偏好有大量朽木的地方,如欧洲原始森林中的湿地、亚洲的山地森林。主要食物为大型蛀木昆虫幼虫,包括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也吃植物果实和坚果。单个或成对活动,主要在死树上觅食,偏好树干作为觅食点。
生长繁殖:筑巢季节从4月底开始,巢穴挖掘需2-4周,通常在腐朽或死亡的树干上,高度可达20米。巢穴入口高约5.5-7厘米,宽4.7-6.4厘米,洞深25-37厘米。每窝产3-5枚卵,双亲共同孵化喂养,孵化期14-16天,偶尔12天;小鸟离巢期27-28天。在挪威的研究中,每巢平均有2.4只小鸟成功离巢。
区别辨识:与小斑啄木鸟区别在于:白背啄木鸟体型更大,喙更长;耳斑形状不同,白背啄木鸟的耳斑较大并向上下延伸;小斑啄木鸟下体白色,而白背啄木鸟无论雌雄均臀部红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欧洲和俄罗斯西部估计有约67,000对,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在许多地方数量稀少或极度稀少,但在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可能最为常见。由于森林管理强度增加导致栖息地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地理分布:分布于欧洲中部和北部,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东至韩国和日本。在欧洲,依赖于未受管理的阔叶林生存。
其他:亚种D. l. owstoni有时被认为是独立物种,即阿玛木啄木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背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背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