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胸斑啄木鸟

Fulvous-breasted Woodpecker Dendrocopos macei

茶胸斑啄木鸟(英文名:Fulvous-breasted Woodpecker,学名:Dendrocopos macei),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别名: 纹腹啄木鸟,小型啄木鸟。其特征为雄鸟头顶红色,雌鸟黑色;脸部侧边白色,带有黑色下颊纹及领环;上体多黑白色斑纹;下体皮黄色带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开阔林地及次生林、农庄、院落,可至海拔2000米。

外形特征:体长约18至20厘米,体重23至38克。雄鸟具有淡黄色下额,红色上额至颈背,黑色基部显露;脸部及颈部侧面淡黄色,耳羽尤其明显;下巴和喉部极淡脏黄白色;背部黑色,宽白色条纹从肩部延伸至上臀部,翼覆羽宽白尖;飞行羽黑色,带白色横纹;上尾黑色,外侧一对或两对羽毛带白色横纹;下体淡黄色,偶尔胸部泛红,腹部和胁部有时更褐色,两侧和胁部有黑色纵纹,下腹部至尾下覆羽无斑点红色;长喙直而凿状,灰黑,基部较浅;虹膜红棕色,眼周皮肤灰色;腿灰绿至绿色板岩色。雌鸟头部全黑。幼鸟比成鸟暗淡,尾下覆羽仅小面积粉色,两性冠中部有红色,雌鸟较少。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skik”或“tchick”声,比Picoides canicapillus更尖锐,比纹胸啄木鸟更高更清晰,单独或连续发出;滚鸣声由呼叫音和一系列略低的“pit”音组成,以呼叫音结束,比Picoides canicapillus的类似发声慢;偶尔发出低沉的“kik-i-derr”。敲击声弱而短暂,每串敲击加速后渐弱,持续1至2秒。

生活习性:偏好低地和高地的开放、潮湿混合森林,包括竹林、散树和大灌木沿干河床,以及开阔乡村中的孤立树木。在喜马拉雅山脉,出现在高大的落叶林中,特别是在混合Bombax-Ficus树林中;也出现在巴基斯坦的热带干燥落叶灌丛中。从海平面到山区,最高可达约2800米。常居。以蚂蚁、各种昆虫、幼虫(通常较大)、小型蝎子(Scorpiones)为食;也吃浆果和水果。单独或成对出现,或家族群,亦可见于混合物种群。偏爱高树,包括开阔区域附近的孤立树。在树干和大枝上觅食,也在冠下部和冠叶间的小枝和大枝上觅食;很少在较低水平或地面寻找蚂蚁。觅食技巧包括采集、探查和强烈啄击及敲打;也会剥离树皮。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月至5月,有时至6月。展示时会抬起羽冠,摆动动作等,还有空中颤动展示。巢穴由两性共同挖掘,位于树干或竹子中,离地高达3米。产卵数2至5枚,通常3枚;孵化和育雏由双亲共同承担,具体时期未记载。

区别辨识:与Leiopicus auriceps的区别在于喙更长,冠全红,下体颜色更深,条纹不那么粗重;与纹胸啄木鸟的区别在于体型略小,下体条纹更轻。雄鸟具有红色顶冠,雌鸟全黑。幼鸟上下部比成鸟更暗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全球数量未量化,但该物种在当地罕见至常见。在巴基斯坦局部和稀少,但在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常见,不丹少见;在缅甸少见至相当常见。相信数量稳定,没有已知的减少证据或重大威胁。在多个保护区出现,如印度的Corbett、Dibru Saikhowa和Kaziranga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洋界,从巴基斯坦北部至缅甸北部。在中国,见于云南和西藏。

其他:曾被认为是点胸啄木鸟的同种,最近被确认为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茶胸斑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茶胸斑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