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红啄木鸟

Cardinal Woodpecker Dendropicos fuscescens

暗红啄木鸟(英文名:Cardinal Woodpecker,学名:Dendropicos fuscescen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灰啄木鸟属的鸟类。从密集森林到荆棘灌丛。该鸟以尖锐的鸣叫声著称,容易识别。性别差异体现在头部图案上。

外形特征:这种小型啄木鸟长约14至16厘米,重20至37克。雄鸟前额至头顶橄榄褐色,后冠至颈背红色,雌鸟全头顶部暗色。具宽阔白色眉纹,眼后至耳羽白色延伸至耳羽后方。脸颊和耳羽灰色或灰白色,微弱暗色细纹。黑色颊纹在颈侧扩展。下颏和喉部白色,有时有细微斑点或条纹。上体深褐色,饰以白色至淡橄榄白条纹,臀部和尾上覆羽黄色,后者尖端淡红色。翼羽暗褐强烈斑点白色或黄白色,飞羽白色条纹。尾羽上覆羽褐色,白色条纹,浅色轴线。下体白色,常略带黄褐色,胸和两侧宽幅黑褐色条纹,下腹、臀部和尾下覆羽更多横纹;翅下覆羽灰色,尾下覆羽横纹;整体羽色磨损时较暗淡,苍白部位少橄榄或黄色调,可能显得非常黑白分明。喙长而宽,黑色,有时带有蓝色或棕色色调,下颌较浅;虹膜红至红棕色;腿绿色至绿棕色。雌鸟额头暗褐色,与黑色后冠和颈背融合。幼鸟较暗、较灰,模式对比度较低,眼睛棕色或灰棕色,两性均有头顶中心红色斑块,雌鸟较小,黑色颈背和后颈。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连续颤音‘kweek-eek-eek-ik-ik’,由两性发出;在争斗时发出‘creek, creek, creek’和‘kweek-a, kweek-a’声;雏鸟重复‘kee-kee-kee-kee’声。啄木快速,但声音不大。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开放和密闭林地,灌木草原和灌木丛;不出现于湿润山地森林。在埃塞俄比亚的Euphorbia-Acacia林地和赞比亚的Brachystegia林地,尤其是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方,以及河流边缘森林、低地森林边缘和高原上的山地森林中可见。也出现在西非的红树林,以及种植园、果园、公园和花园中。种族lepidus更倾向于居住在森林中。从低地到中高海拔,常见于埃塞俄比亚约1800米处,津巴布韦至1800米,马拉维至2100米,东非至2600米,甚至扎伊尔至3500米。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尤其是甲虫;也会食用毛虫、白蚁、蚱蜢和果实。通常单独或成对狩猎,经常加入混合觅食群。在栖息地中快速移动,频繁发出接触叫声。主要在较低层觅食,但也出现在树冠外层较高处,甚至地面;在树木、灌木、藤蔓中活动,偏好小枝和细枝;悬挂在最小的细枝上;访问芦苇,甚至干枯的玉米秆,还有种子荚(如Swartzia madagascariensis)。主要技巧是啄击和探查,也会敲打。当与D. namaquus相遇时,处于从属地位。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大约在西非的2月至7月,塞拉利昂12月筑巢;安哥拉6月至11月;索马里北部3月中旬至晚期有巢和雏鸟;东非全年繁殖,当地差异大,与雨季或旱季无明显关联;南非4月至1月,但主要在8月至10月。巢穴由两性共同挖掘,持续约两周,位于1.5至18米高的死树干或树枝上;洞深15厘米以上。产卵2或3枚,罕见1或5枚;由双亲轮流孵卵,自第一枚卵开始,雄鸟有时在巢边喂食雌鸟,孵卵期10至13天;双亲都喂养雏鸟,巢期约27天;离巢雏鸟由父母分担照顾,按性别分配,跟随它们8至10周。巢穴可能被鳞喉响蜜䴕寄生,也可能被黑喉响蜜䴕寄生。

区别辨识:暗红啄木鸟与其他啄木鸟的辨识要点在于其头部图案和鸣叫声。雄鸟的后冠和颈背红色,雌鸟的后冠和颈背暗色,以及两性不同的面部特征和体型大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包括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厄立特里亚、斯威士兰、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科特迪瓦、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在热带西部和中部非洲广泛分布。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暗红啄木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