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啄木鸟(英文名:Green-backed Woodpecker,学名:Campethera maculosa),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背斑啄木鸟属的鸟类。非洲热带区一种特征明显却鲜为人知的啄木鸟。其头部相对较小,喙短,上体绿色并带白色点斑,下体具多变的横斑或黑斑;雄鸟头顶红黑相间,雌鸟头顶全黑。该种分布极广,横跨撒哈拉以南非洲,从西南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到苏丹南部,并延伸至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刚果民主共和国、赞比亚及安哥拉;适应从森林到荆棘稀树草原等多种生境,偏好林缘、次生林、开阔农地及近水域环境。
外形特征:全长约16–18厘米,体重34–57克。体型小,头小,喙短而基部宽。雄鸟头顶橄榄黑,羽端红色,后枕鲜红;雌鸟头顶黑色,无红色。上背及肩羽绿色至青铜绿色,具黄白点斑;腰及尾上覆羽更黄,具模糊横斑。尾羽褐色,中央羽轴亮黄。飞羽褐色,外缘橄榄黄,飞行时呈断续横纹。下体依亚种而异:或白至淡黄,具浓橄榄褐横斑;或偏白,具明显黑斑,腹部斑点渐小。幼鸟羽色暗淡,头顶白斑更细,后枕红色减少或缺如,背具浅纹,下体色浅斑稀。
鸣叫特征:平时较为沉默,主要叫声为细弱哀怨的“hee”或“hlieee”,连续3–12次;遇对手时发出粗糙“grrrr”或“dddn”;亲密联络时则作“tew-a”“wik-a”等音。东部及南部亚种的典型叫为连续3–4声上扬“teeay”,比西部亚种更快;遇攻击时重复“teerweet”。鼓声短而轻,每秒约16击,鼓段0.3–0.6秒。
生活习性:留鸟,偶作短距离游荡。栖息范围极广,海拔从海平面至2100米。见于原始及次生林缘、河岸林、沼泽密林、荆棘灌丛、农田林网及棕榈林,喜近水环境。主要在树冠或中层觅食,偶下至灌木甚至地面;栖于2–20厘米粗的枝干,常横立。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加入混合鸟群。以树上蚂蚁和白蚁为主食,尤嗜Crematogaster属,兼食少量甲虫幼虫;通过啄剥、探捡方式取食。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零散。繁殖期因地而异:东非9–11月,乌干达2月及4月,马拉维9–10月,赞比亚9–11月,莫桑比克及津巴布韦9–2月,刚果民主共和国3–9月,塞内加尔8月,塞拉利昂12月及2月。5–10月间于利比里亚、8–9月于加纳均见筑巢。巢由双亲共同在树干、棕榈干或蚁、白蚁巢中凿洞而成。每窝2–3枚卵,卵白色无斑,平均大小23.9×18.2毫米。双亲轮流孵卵并共同育雏,以嗉囊携带食物回巢吐喂雏鸟。
区别辨识:与体型更大的东非啄木鸟、蒙巴萨啄木鸟区分:后两者具明显颚纹及全面点斑脸。与几乎同体大的暗红啄木鸟区分:后者上体具横纹,下体纵纹而非点斑,并具暗色颚纹。西部亚种permista背部无斑,胸腹均匀横斑,可区别于棕斑啄木鸟。具横斑的亚种与斑胸啄木鸟、加蓬啄木鸟区别:后两者下体为点斑或鳞斑,缺乏横斑。与喀麦隆啄木鸟区分:本种更小,面部无横纹,翼上无红斑。亚种间差异:permista上体无斑且下体横斑;cailliautii背柠檬绿,斑小;nyansae背更绿,点斑呈细纹;loveridgei体型稍大,背更黄,腹斑呈条。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西起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经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至喀麦隆、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东非自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至莫桑比克及津巴布韦。
其他:系统分类曾将本种拆为“小绿啄木鸟”和“小斑啄木鸟”两个甚至三个物种,分子研究证实为单种,五个亚种分为两大亚种组。permista与nyansae在分布重叠区存在渐变杂交,maculosa与permista在加纳亦记录杂交个体。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绿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绿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