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拟啄木鸟

Red-fronted Barbet Tricholaema diademata

红额拟啄木鸟(英文名:Red-fronted Barbet,学名:Tricholaema diademata),是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彩拟䴕属的中型黑白色调的鸟类。分布于非洲东部,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地。

外形特征:红额拟啄木鸟长约16至17厘米,体重约22至25克。成年鸟拥有黑色、白色和黄色相间的羽毛,喙上有明显的缺口。雄鸟额头呈红色,眉纹黄色,喉部白色,背部有黄色条纹,臀部黄色;腹部呈灰白色,两胁有少量黑色斑点。雌鸟的额头红色较淡。幼鸟羽毛较暗淡,头部红色部分较小或缺失,喙上无缺口。种族间存在差异,主要是腹面斑点的数量和分布。

鸣叫特征:其鸣声包括一系列缓慢至快速的‘hoop’音符,通常每秒4到6个音符;成对的鸟儿在繁殖季节初期会发出快速的‘hoop’歌声;还有单独或连续的‘nyah’或‘yeah’音符,偶尔这些音符会穿插在‘hoop’歌中;同时也会发出‘yeh’的互动快速音符系列,以及粗糙的‘chaaa’叫声、低沉的‘di-di-’音符和较高的‘tik-tik-’叫声。

生活习性:红额拟啄木鸟栖息于干燥的林地,如金合欢和Combretum树林,也出现在有灌木的草地和牧场。它们在600至2100米的海拔范围内活动,比斑胁拟啄木鸟更适应干燥环境,而比黑喉拟啄木鸟更偏爱湿润地带。它们主要以果实为食,如Carissa edulis、Euclea、Grewia等植物的果实,还会吃藤蔓的卷须和类似蓟的种子;此外,它们也食用昆虫,包括白蚁、蚱蜢和蚂蚁。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大多数地区为1月至9月,在北坦桑尼亚则为11月至3月。雄鸟在空中向雌鸟展示,但交配前几乎无展示行为。巢由双方共同挖掘,位于树桩或树枝1至8米高处,有时在大戟或剑麻茎中;领地较大,边界不规则,大小不确定。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超过12天,单次孵化可达3小时,不在巢中的成鸟守卫巢穴;孵化期间成鸟会敲击巢穴,可能是在扩大巢室;雏鸟由双亲喂养,间隔5至30分钟,离巢期约为28天;幼鸟在离巢后约2个月离开领地。

区别辨识:红额小拟啄木鸟相似,但体型更大,头部图案不同;与斑拟啄木鸟的区别在于喉咙和上胸的颜色,前者为白色而非黑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在多个保护区中发现,如肯尼亚的纳库鲁湖国家公园和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额拟啄木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