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拟啄木鸟(英文名:Sladen's Barbet,学名:Gymnobucco sladeni),是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裸颊拟䴕属的鸟类。名称源自英国收藏家Major A. G. Sladen。这种鸟体型较粗壮,头部前额有一簇独特的淡色羽毛。常见于低地雨林、画廊森林和次生林区的死树周围,通常成小群体活动。
外形特征:该鸟长约17厘米,体重介于42至48克之间。整体呈深棕色,面部裸露,喙周有淡色羽簇;喉部颜色从灰色到灰褐色不等;喙黑色。与灰喉拟啄木鸟相比,头部几乎无羽毛覆盖,外观更少条纹;与须鼻拟啄木鸟的区别在于体色更深,羽毛条纹较少,喙更大且更黑。雌雄外观相似。幼鸟喙色较浅,头部开始长出羽毛,顶部羽簇颜色更深,下体颜色更淡;眼睛为棕色(成鸟为红色)。
鸣叫特征:被认为是吵闹的鸟种,但具体鸣叫细节了解不多。发出柔和的“pyew”声,也有类似须鼻拟啄木鸟的颤音和叽喳声。
生活习性:生活在森林环境中,包括画廊森林,常与灰喉拟啄木鸟共同出现,但具体生态细节尚不清楚。以Musanga和其他水果为食,包括Canthium sp., Uapaca sp., Vitex sp.和Dioscorea sp.,也会捕食昆虫,偶尔在空中捕获。在刚果布的观察显示,觅食群体由5至15只个体组成,有时可达30只。
生长繁殖:可能在1月至9月间繁殖,基于幼鸟出现时间的推断。巢穴和蛋的细节未知,曾被认为寄生在其他鸟巢中。在刚果布的一个斯氏拟啄木鸟群落中,观察到它们在10月占据了一棵立着的枯死树上的洞穴,树冠已掉落,形成一片开放的森林空地。该群落受到非洲鬣鹰的捕食。在同一地区,一只带有育雏斑的成鸟在8月中旬被捕获,一只幼鸟在11月被发现。
区别辨识:与灰喉拟啄木鸟和须鼻拟啄木鸟相比,斯氏拟啄木鸟的头部几乎无羽毛,体色更深,羽毛条纹较少,喙更大且更黑。幼鸟的特征区别在于喙色较浅,头部开始长出羽毛,顶部羽簇颜色更深,下体颜色更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斯氏拟啄木鸟是一种非常鲜为人知的物种,基本数据对于评估其真实状况至关重要,因为其分布和习性的细节由于与更为常见的灰喉拟啄木鸟混淆而不确定。目前看来,它可能是较为罕见的物种。考虑到缺乏信息,该物种的保护状态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在刚果布的Lesio-Louna保护区有记录。除面对所有森林洞穴筑巢鸟类面临的威胁外,如栖息地碎片化和枯死树木的移除,暂无其他明显威胁。
地理分布: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至乌干达和卢旺达边境附近)和中非共和国南部。在刚果(布)的Lesio-Louna和Lefini保护区以及Batéké高原有记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斯氏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