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拟啄木鸟(英文名:Blue-throated Barbet,学名:Psilopogon asiaticu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鸟类。中型拟啄木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麓至东南亚。其头部特征显著,前额至头顶为鲜红色,中间有一黑色横带,头侧、颏、喉为蓝色,下喉两侧各有红色点斑。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常见于低地和山脚地带。
外形特征:体长约22-23厘米,体重61-103克。具有短尾,全身绿色,喉部和面部为蓝色。雄鸟的红色帽状顶部边缘为黑色,额部被黄色和黑色或蓝色的带状条纹中断;雌鸟可能缺乏红色侧胸斑。幼鸟颜色较暗淡,头部图案不鲜明,红色部分呈橙色,蓝色和黑色部分较暗,背部和腹部的绿色较暗淡。
鸣叫特征:发出重复的三到四音节的‘took-o-rrook!’叫声,歌声柔和,不如棕头绿拟啄木鸟和斑头绿拟啄木鸟那样嘈杂。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和次生的常绿和落叶山地森林,也出现在果园、种植园和花园,甚至进入城镇和城市中的果树区域。通常居住在150至2000米的高度,偶尔可达2450米。主要以榕树果和其他水果、浆果为食,也食用花朵、昆虫幼虫、螳螂、蟋蟀和蜈蚣。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3月至7月,也可能在南方和低海拔地区延至更晚,有时会双窝繁殖。巢穴由双方挖掘,位于1.5至8米高的枯木或树枝上,巢室宽约10至15厘米。每窝产卵2至5枚,主要是3至4枚,白色,大小约为26.7至31毫米×19.3至23毫米,孵化期大约14天,幼鸟成长迅速。
区别辨识:与休氏拟啄木鸟的区别在于冠部图案和全蓝色的面颊和喉咙,没有黑色条纹。幼鸟与成鸟的颜色差异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和南部广西分布,需加强保护。
地理分布: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北部至越南中部,缅甸,主要在中低山地、丘陵、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也出现于林缘和村边乔木树上。
其他:蓝喉拟啄木鸟适应性强,常见于多个国家公园,如印度的Corbett、Kaziranga和Nameri,尼泊尔的Chitwan,泰国的Doi Pha Hom Pok、Phu Suan Sai、Nam Nao和Kaeng Krachan,以及Mchao和Kamlang野生动物保护区。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喉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