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嘴巨嘴鸟(英文名:Channel-billed Toucan,学名:Ramphastos vitellinus),是䴕形目巨嘴鸟科巨嘴鸟属的鸟类。又称橙喉巨嘴鸟,是巨嘴鸟属中分布最广的“蛙鸣型”成员,见于哥伦比亚西北部至巴西亚马孙及东南部大西洋森林的湿热低地。体长46–56厘米,通体以黑为主,具醒目巨喙,上颚具特征性纵沟,面部裸皮、喉胸斑及尾上覆羽的色彩因五个亚种而异。
外形特征:成鸟通体背面及腹部黑色,眼周裸皮颜色因亚种呈蓝或红;喉胸部具大型浅色斑块,外围橙或白,下方接一条红色胸带;尾上覆羽红或金黄,尾下覆羽鲜红。喙巨大,黑色为主,基部具彩色横带,上颚具纵向深沟。雌雄同色,雄鸟略大。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喙基颜色、裸皮色、喉胸斑及尾上覆羽色:指名亚种vitellinus裸皮蓝色,胸斑橙心白边,尾上覆羽红;ariel裸皮红色,胸斑橙黄边;culminatus胸斑几乎纯白,尾上覆羽金黄;citreolaemus胸斑淡黄,尾上覆羽淡黄;pintoi介于culminatus与ariel之间。幼鸟羽色暗淡,面部色浅,喙较短而钝,色彩不鲜明。
鸣叫特征:鸣声为连续的“蛙鸣”式低沉咕噜或双音节“cree-op”声,每秒约1次,雌雄可同时鸣唱,雌鸟音调略高且节奏稍慢。不同亚种的鸣声在质量上相似,均缺乏白喉巨嘴鸟那种尖锐的“yelp”。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700 m以下的原始潮湿低地及丘陵森林、林缘、沼泽林、河谷林及稀树草原中的林片,偏好近水源地带。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果期可与其他巨嘴鸟混群。在树冠层觅食,偶至地面捡食落果或捕食小动物。以棕榈果、榕果等水果为主,兼食昆虫、蜘蛛、蜥蜴、蛙类、雏鸟、鸟卵及悬挂的蝙蝠;亦跟随行军蚁捕捉被惊扰的小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北哥伦比亚1–3月已见繁殖个体,雏鸟2–7月可见;巴西中西部8–3月,东南部10–4月;特立尼达3–6月;委内瑞拉11–7月;圭亚那延至11月。巢于天然树洞,入口小,距地3.5 m以上,重复使用成功巢址。每窝2–4枚(圈养2–5枚)白色卵,双亲共孵16–18天,雏鸟37–46天出飞,约60日龄可自行取食,每巢常2–3雏。
区别辨识:与白喉巨嘴鸟重叠分布且相似,可通过鸣声(凹嘴为“蛙鸣”,白喉为尖锐“yelp”)及比例较小的喙区分;在东部亚马孙,vitellinus与ariel亚种的胸斑橙色、喙无黄色纵脊,而白喉亚种tucanus胸斑近白且喙具红色块。与黑嘴巨嘴鸟在哥伦比亚安第斯山麓重叠时,后者具更宽的黄喙脊、纯黄胸斑及白色尾上覆羽,且分布海拔较高。在巴西东南部,ariel亚种与体型较小的红胸巨嘴鸟同域,后者具全绿色短喙。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整体被CITES附录II所列。按亚种分别评估:citreolaemus和ariel均为近危(NT),前者因安第斯山麓森林消失而数量下降,后者为特有亚种,缺乏具体数据但推测下降;culminatus群和指名亚种vitellinus为无危(LC),虽仍常见但呈下降趋势。
地理分布:繁殖区:哥伦比亚西北部、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亚马孙盆地(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巴西东南部大西洋森林至圣卡塔琳娜州。非繁殖区:无季节性迁徙,偶见扩散。特立尼达和格林纳达有引入种群。
其他:曾被拆分为多个独立种,因接触带存在广泛渐变及杂交,现归并为单一物种下的五个亚种,并记录与红胸巨嘴鸟杂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凹嘴巨嘴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凹嘴巨嘴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