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嘴鸟(英文名:Northern Emerald Toucanet,学名:Aulacorhynchus prasinus),是䴕形目巨嘴鸟科绿巨嘴鸟属的鸟类。中美洲湿润山地森林中的小型巨嘴鸟,也是分布最北的巨嘴鸟,向北可达墨西哥东部。通体以翠绿为主,喉部呈白色或蓝色,尾下覆羽及尾端栗色。本种地理变异显著,现存最多8个亚种,喉部颜色及喙部花纹差异明显。常见于小群活动,以果实及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在树洞中筑巢。
外形特征:体长30–37厘米,雌雄同色。成鸟通体翠绿,头顶微带铜色,上背泛铜黄;尾羽末端深蓝,具宽阔栗色端斑,中央尾羽端斑较窄或缺失;喉及颊部白色,胸腹渐转为绿色,尾下覆羽栗色。幼鸟羽色暗淡,尾羽端斑窄小且颜色较暗。喙长而侧扁,上喙黄色为主,下喙黑色,亚种间差异显著。跗蹠及趾橄榄绿至灰蓝色,足底暗黄。
鸣叫特征:鸣声低沉似蛙鸣,连续发出“rronk-rronk-rronk”或“wup-wup-wup”,常夹杂更响亮的音节;另有远传的干涩“rrip rrrip”或“curré curré”声,可持续数分钟。群内交流时发出柔和“eeaaah”,惊飞时发出尖锐断续的“咯咯”或吠声。飞行时翼可发出轻微呼呼声。
生活习性:留居于海拔250–3000 m的湿润山地森林、林缘、次生林、种植园及散树空地。主要在林冠中层至顶层觅食,偶尔下降至地面。以113种植物的果实为主,兼食蜘蛛、蜈蚣、直翅目、甲虫、鳞翅目幼虫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雏鸟、卵、小型蜥蜴和蛇。飞行直接,翼拍急促带嗡声,末端常短滑翔。
生长繁殖:繁殖期3–8月,因地而异。巢筑于距地2–27 m的树洞中,入口椭圆,高约80 毫米。每窝1–5枚卵,多为3–4枚;卵白色椭圆,平均32.1×23.9 毫米。双亲共同孵卵16天,雌鸟夜间为主;育雏期42–45天,双亲共同喂以果实及动物性食物。
区别辨识:在其分布区内为唯一绿色巨嘴鸟,不会与其他巨嘴鸟混淆。与南邻的白喉巨嘴鸟亚种griseigularis喉部浅灰,而本种最南端亚种cognatus喉部深蓝,可资区分。亚种间差异主要在于喉部颜色(白或蓝)及喙部黄黑比例。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种群被认为正在下降,但因分布广泛而总体安全。墨西哥法律将其列为需特别保护物种。
地理分布:繁殖区:墨西哥东南部(圣路易斯波托西至瓦哈卡)、尤卡坦、伯利兹、北危地马拉;非繁殖区:同域留居。亚种prasinus分布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至瓦哈卡;virescens自恰帕斯至洪都拉斯、尼加拉瓜;caeruleogularis在哥斯达黎加山系至西巴拿马;cognatus在巴拿马东部达连省至哥伦比亚西部乔科省。
其他:绿巨嘴鸟复合体约含15个分类单元,物种划分从1到8种不等,争议源于不同物种概念的运用。韦氏绿巨嘴鸟与蓝喉巨嘴鸟被视为其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巨嘴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巨嘴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