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三宝鸟(英文名:Pitta-like Ground Roller,学名:Atelornis pittoides),是佛法僧目地三宝鸟科马岛地三宝鸟属的鸟类。单型种,体长约25至29厘米,体重介于74至114克之间。以其钴蓝色头部、黑色面罩和白色眉纹及喉咙为显著特征,活跃于马达加斯加东部和北部的雨林中。
外形特征:地三宝鸟体型紧凑,长腿,色彩丰富,体长25至29厘米,雄鸟体重83至89.5克,雌鸟87至108克,平均体重74至114克。两性均有明显区别,头部呈钴蓝色,面部有黑色面具,细长的白色眉纹上方边缘点缀着白色斑点的黑羽,前额和中央后冠的羽毛边缘呈棕色并稀疏地斑点白色,拥有醒目的蓝色喉部,边缘以蓝色为界;背部为青铜绿色,外侧尾羽为天蓝色,深棕色初级飞羽带有窄小的蓝白色斑点,颈背呈锈色延伸形成第二条胸带,边界为蓝色;两侧为橙红色,其余腹部为白色;虹膜深棕色;喙细长呈黑褐色,鼻孔基部部分被羽毛遮盖;腿为暗淡的粉灰色,爪子颜色从粉灰到蓝灰不等。幼鸟较为暗淡,喉部有黑色或棕色斑点,蓝色头部带有棕色斑纹,白色标记更偏黄色,眼线为黄色斑点棕色。
鸣叫特征:在非繁殖季节保持安静。领土呼叫为一系列穿透力强、音调低至中等的单音节呼啸声,类似“whoop”,比鳞斑地三宝鸟更高而短促,但比栗头地三宝鸟更低沉且不那么双音节,持续约0.5秒,每3至10秒重复5至20次,通常在2至3米的高度发出,大多在黎明时分,但也可能在早晨或傍晚时听到;觅食时发出轻柔的咯咯声;警报时发出尖锐、干燥的咔哒声和响亮的斥责嘶嘶声。
生活习性:生活在从低地到高海拔的雨林中,偏好植被密集、落叶层深厚且枯木丰富的未受干扰区域,也出现在较干燥的森林甚至次生森林和邻近未受干扰森林的种植园;局部地区亦见于重度退化次生森林。在Ambohitantely特殊保护区的研究显示,其可在1250公顷至28公顷的森林碎片中生存,但在更小的碎片中未被发现。海拔从海平面到2000米,最常见于800至1600米间。主要以昆虫如蚂蚁、甲虫、蝴蝶、蟑螂和其他昆虫以及蠕虫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变色龙和青蛙。几乎完全是陆地上的觅食者,主要在地面搜索小型动物;有时站立不动,随后短跑,然后迅速出击或跳跃捕捉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10月至2月,尽管有记录显示9月份已成对出现。可能为一夫一妻制且具有领地性。在倾斜的土岸上挖掘巢穴,长度0.5至1米,直径9至10厘米,末端为球形腔室,宽约20厘米,内部铺有枯叶。产卵数为2至4枚光滑的白色卵,大小为33.1至36.7毫米×26.7至29.5毫米;由雌鸟单独孵化,雄鸟偶尔在此期间喂食雌鸟,双方共同喂养幼鸟;孵化和离巢期未有记录。
区别辨识:缺乏鳞斑地三宝鸟复杂的鳞片状标记,头部和身体也不像栗头地三宝鸟那样呈锈色。在体型、颜色和行为上与其他地三宝鸟有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东半部,从极北的安珀山国家公园和Daraina到极南的Andohahela国家公园和Tsitongambarika森林,还包括西北部(Sambirano地区)和中部高原(Ambohitantely、Ankazomivady、Ankaratra和Kalambatritra特殊保护区附近),以及两个近岸岛屿,即Sainte Marie(1830年代)和Nosy Mangabe(至少在1980年代)。
其他:自2006年以来,地三宝鸟已被成功地在圈养环境中繁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地三宝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地三宝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