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头美洲咬鹃

Guianan Trogon Trogon violaceus

紫头美洲咬鹃(英文名:Guianan Trogon,学名:Trogon violaceu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特征在于雄鸟头部呈蓝紫色,带有黑色面罩和喉咙,雌鸟则以灰色为主调。广泛分布于南美,包括巴西北部、圭亚那、特立尼达岛以及委内瑞拉南部。

外形特征:成年雄性紫头美洲咬鹃长度约23至25厘米,体重介于38到57克之间。雄鸟头部蓝紫色,有黑色面罩和喉咙,眼睛周围有淡黄色裸露皮肤。上身呈现金属绿色光泽,翅膀看似暗灰棕色,实则细密地黑白条纹相间。尾巴上表面蓝紫色,末端黑色;下表面有黑白细条纹和宽大的白色尖端。雌鸟喙部上方黑色,面部有白色弧线环绕眼睛,头部及上身为深灰色,翅膀密集而薄薄的黑白条纹,腹部黄色较暗淡,侧翼带灰色。尾部下方看起来有斑驳的条纹。幼年雄鸟的翅膀更偏褐色,尾羽下部的白色较少;雌鸟幼鸟与成年雌鸟相似。

鸣叫特征:紫头美洲咬鹃的鸣唱是一连串快速空洞的下滑哨音,类似“kyu-kyu-kyu-kyu-kyu-kyu”。其叫声还包括滚动式的叽喳声。

生活习性:紫头美洲咬鹃栖息于多种半开放环境,包括稀树草原、原始森林边缘、年轻次生林、可可和咖啡种植园以及高地森林。它们通常在委内瑞拉高达1,200米的地方被发现。它们的饮食主要包括水果和节肢动物,通过短暂的飞行捕捉食物,常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未完全确定,但可能在11月至6月期间。它们会在树上纸黄蜂、蚂蚁或白蚁的巢穴中挖掘洞穴,也会在腐朽的木头或蕨类植物根团中筑巢。每窝产2至3枚卵,孵化时间未知,至少在孵化后17天离巢。

区别辨识:绿背美洲咬鹃相比,紫头美洲咬鹃体型略小,具有完整的黄色眼环,尾羽图案不同,鸣唱节奏更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因此未单独评估)。在委内瑞拉罕见且分布局限,但在特立尼达和苏里南较为常见。

地理分布:紫头美洲咬鹃分布在南美的委内瑞拉南部、巴西北部、圭亚那、特立尼达岛,以及与之相邻的北部巴西地区。在委内瑞拉,它们可达至海拔1,200米的高度。

其他:紫头美洲咬鹃曾与斑尾美洲咬鹃亚马逊咬鹃一起被归类为violaceous trogon的亚种。分子研究显示,这三种咬鹃在遗传上形成不同的分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紫头美洲咬鹃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