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头美洲咬鹃

Guianan Trogon Trogon violaceus

紫头美洲咬鹃(英文名:Guianan Trogon,学名:Trogon violaceu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原属紫头美洲咬鹃复合体,近年被拆分为独立种,分布于特立尼达岛、委内瑞拉、圭亚那三国及巴西北部低地至海拔1000米的湿润森林、次生林、咖啡可可荫栽等多样生境。体长23–25厘米,体重38–57克;雄鸟头颈部具紫蓝金属光泽,背翠绿,胸腹鲜黄;雌鸟灰褐为主,具断环黄眼环;尾下覆羽黑白细横斑。以果实及大型昆虫为主食,在树冠及林缘悬停啄食,常混入混群。繁殖期2–6月,多在离地10–15米的胡蜂巢、蚁巢或腐木中凿洞营巢,每窝2–3枚卵。

外形特征:雄鸟具淡蓝灰色喙及完整淡黄色眼环;头至胸中覆亮紫蓝色,黑色面罩及喉部以白色胸带过渡至亮黄色胸腹;上体金属翠绿,翼覆羽隐约黑白色虫蚀纹,远处看似暗灰褐;飞羽暗色,初级飞羽外缘白;尾相对短,上表面紫蓝且末端黑色,下表面黑白色细横斑,末端3道宽白带。雌鸟上喙脊线黑,眼环上下断裂,无紫蓝及翠绿,翼覆羽密布黑白横斑;腹部黄色较暗,胁部带灰,尾下覆羽黑内缘形成黑白斑驳。幼雄似成雄但翼斑褐且尾下白斑少;幼雌似雌鸟。

鸣叫特征:鸣唱为连续快速而空洞的下倾哨音“kyu-kyu-kyu-kyu-kyu-kyu”,节奏较绿背美洲咬鹃快、音高较灰尾美洲咬鹃高,常被误认为巴西鸺鹠。叫声包括滚动的喋喋不休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至1200米的常绿林、次生林、林缘、疏林、荫栽咖啡可可园及有灌木树丛的开阔地。在苏里南可见于沙脊林、稀树草原及内陆森林;在亚马逊地区偏好过渡林、高地旱林及永久淹水林的林冠与林缘。以果实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可能比同属更偏果食;记录取食 Cecropia、Didymopanax morotononi 果实及金额啄木鸟啄开的橙子。悬停啄取枝叶上的果实及昆虫,常于低树与鸫科、裸鼻雀科共食,并加入混合鸟群。

生长繁殖:委内瑞拉2月、特立尼达11月至翌年6月均见繁殖个体。巢筑于离地约10–15米的胡蜂巢、Azteca 蚁巢、白蚁巢、腐木或蕨类根团中。每窝2–3枚卵,雏鸟期至少17天,其余繁殖细节资料缺乏。

区别辨识:绿背美洲咬鹃极似,但体型略小,具完整眼环,尾纹不同且鸣唱更快;与同属灰尾美洲咬鹃主要区别在头部羽色及声音。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委内瑞拉稀少且局部分布,特立尼达与苏里南常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特立尼达岛、委内瑞拉、圭亚那三国及巴西北部毗邻地区。

其他:系统分类上曾被归入独立属 Chrysotrogon;分子研究提示与绿背美洲咬鹃蓝顶美洲咬鹃亲缘近。因羽色与鸣声重叠,部分学者认为拆分依据不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紫头美洲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紫头美洲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