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背美洲咬鹃

Green-backed Trogon Trogon viridis

绿背美洲咬鹃(英文名:Green-backed Trogon,学名:Trogon viridi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原为白尾美洲咬鹃的亚种之一,因线粒体基因、鸣声和羽色差异而被确立为独立种。雄鸟通体金属绿背、蓝黑头胸与亮黄腹相映,雌鸟则以灰褐头胸取代雄鸟的鲜艳色彩。广泛分布于亚马孙地区,在巴西东南沿海及特立尼达岛亦有隔离种群。

外形特征:体长25–28厘米,雄鸟体重77–99克,雌鸟74–107克。雄鸟头顶至胸部呈虹彩深蓝黑色,具亮蓝眼圈及蓝白色喙;背金属绿,腰与上尾覆羽渐呈紫蓝;上尾金属铜绿,端部黑色;翼覆羽具黑白细纹,初级飞羽外缘白色;腹部及尾下覆羽鲜黄;尾下白色,中央具黑斑。雌鸟羽色暗淡,头及上体灰褐,无金属绿蓝色;腹部黄色,翼覆羽及外侧尾羽端部具白色斑。幼鸟似雌鸟,雄幼鸟上体略显铜绿,尾羽及翼覆羽白斑更宽。

鸣叫特征:鸣声为连续15–20声短促而均匀的“cow”或“kyoh”音,后段略增强,与白尾美洲咬鹃逐渐加速且尾音更高的叫声明显不同;亦会发出低沉的咕噜声、单声“chuck”及鼻音责骂般的“kwa…kwa…kwo-kwo-kwo-kwo-kwo”。在委内瑞拉,有慢速(约2.5声/秒)与快速(约4声/秒)两种型态。

生活习性:留鸟,栖息于低地及丘陵的原始或择伐后的湿润雨林、林缘、空地、种植园、次生林、河岸林及年轻灌丛;海拔在哥伦比亚可达1200米,委内瑞拉800–1300米,秘鲁局部1350米,巴西通常不超过950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加入混合种觅食群;主要于树冠及亚树冠层12–25米处静栖猎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委内瑞拉2–4月,哥伦比亚6月,厄瓜多尔7月,苏里南2–7月并延至12月,法属圭亚那8–9月及12–3月,巴西1月、3月及9月。巢筑于离地2–40米的树栖白蚁巢或树洞中,双方共同挖掘,通常产卵2–3枚,卵白色光泽,28.1–34.5×22.5–25.5毫米;孵化及育雏期未详。

区别辨识:白尾美洲咬鹃相比,本种雄鸟具蓝眼圈,头胸深蓝黑而无狭窄白色胸带,尾下黑斑更少;雌鸟头胸灰褐而非灰蓝,尾羽具白色端斑。与同属紫头美洲咬鹃的区别在于眼圈颜色、头胸色调及尾下黑斑面积。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以东,自哥伦比亚向南经秘鲁至北玻利维亚,向东至圭亚那、特立尼达及巴西东部(至马拉尼昂和马托格罗索;另有阿拉戈斯州、巴伊亚至圣保罗州沿海隔离种群)。

其他:曾被误列为Trogon strigilatus,现依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确立为 绿背美洲咬鹃。本种为单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背美洲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背美洲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