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头绿咬鹃(英文名:Golden-headed Quetzal,学名:Pharomachrus auriceps),是咬鹃目咬鹃科绿咬鹃属的鸟类。最显著特征为头部闪耀的金色和翅膀及胸部的金属光泽绿色羽毛,分布于中美洲东部巴拿马到南美洲北部玻利维亚的湿润中海拔森林。
外形特征:雄性金头绿咬鹃体重约154-182克,全长33-36厘米,尾羽延长可达8-10厘米。上体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金色绿色,视光线角度不同可能呈现蓝色。雄鸟头部呈金色青铜色,而雌鸟的头部和胸部则为较暗的棕色,嘴部颜色在雄鸟中为黄色,雌鸟为灰褐色。两性均具有黑色下尾,但雌鸟有时可见灰色白尖。幼鸟为棕色黑色,颈部和胸部有零星的绿色光泽羽毛。
鸣叫特征:发出悠远、哀伤的鹰鸣式哨声,重复6-8次,类似‘whe-wheeu, whe-wheuu, whe-wheeu...’,还有急促的嘶鸣声‘why-dy-dy-dy-dyyrrr’,‘hoo-whoooooy’以及悲伤的喉音‘ka-kaaaur’。
生活习性:栖息于中高海拔的湿润森林,偶尔出现在林缘、开阔地带的散树环境,高度从1200米至3100米不等。它们通常独居,但在繁殖季节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配对。以果实为主食,偶尔捕食昆虫,对于果实种子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
生长繁殖:在繁殖季节,雄鸟通过领地标记和鸣叫吸引雌鸟。它们会在腐朽的树干或旧树的空洞中挖掘巢穴,雌鸟产下1-2枚淡蓝色的蛋,主要由雌鸟孵化。幼鸟出生时盲目且无毛,孵化和喂养任务由双亲共同承担,幼鸟大约在25-30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与彩绿咬鹃的区别在于喙和头部的颜色。与非常相似的凤头绿咬鹃相比,雄鸟头部金色青铜色,无前额冠羽,雌鸟下尾无条纹。幼鸟的次级飞羽有浅色边缘,尾羽末端有模糊的淡色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东部巴拿马至南美洲北部玻利维亚,具体包括巴拿马的Cerro Pirre山区,哥伦比亚南部至秘鲁东部和玻利维亚北部的安第斯山脉。
其他:该物种在繁殖区和非繁殖区的分布信息中,提到了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秘鲁等地的具体地理范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金头绿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金头绿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